張茹娟
(山東女子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300)
關聯理論由Sperber與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是一種以關聯性概念與關聯原則為基礎分析言語交際的認知語用學話語理論。關聯原則包括:認知原則,即人類的認知傾向于與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即每一個話語(或推理交際的其他行為)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的關聯性。在關聯理論中,關聯性被看作是輸入到認知過程中的話語、思想、行為、情景等的一種特性。
在言語幽默相關研究中,關聯理論是應用比較廣泛的理論。王勇(2001)指出“幽默語言研究是一個語用的問題”,并用關聯理論對幽默機制的生成進行了分析;涂靖(2003)認為幽默的傳遞和理解過程就是一個尋找關聯鏈和最佳關聯的認知過程;劉乃實(2005)探討了關聯理論在闡釋幽默乖訛產生和消解過程中的認知運作機制;張春萍(2005)認為說話者的幽默語言所體現出的特征中蘊含著關聯原則;蔣冰清(2008)就關聯期待圖式被打破或激活的三種因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關聯理論以關聯性的定義和兩條原則作為基礎,這兩條原則是: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關聯的認知原則是指人類的認知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則表示每個話語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所謂關聯性就是產生語境效果的新信息與已有信息的關系。語境效果就是話語所提供的信息和語境之間的一種關系 (何兆熊, 1999)。在交際中,新信息和現有語境假設 (舊信息)之間有三種關系會產生語境效果,使話語具有關聯性:①新信息和現有語境假設相結合,產生新的語境暗含;②新信息加強現有語境假設;③新信息與現有語境假設互相矛盾,并排除現有語境假設。(蔣冰清,2008)
當輸入的內容值得人們加工處理時,就具有關聯性。而是否值得加工處理取決于認知處理時人所付出的努力。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接收和理解話語時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語境基礎上處理新信息的。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強原有的假設,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設。假設的增加、加強和否定就是“語境效果”或“認知效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處理某一輸入內容所取得的認知效果越大,其關聯性就越強,反之越弱;為進行加工處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關聯性就越強,反之越弱。根據關聯理論,為理解話語所需要的語境不再被當成預先確定的推導前提,即不是先確定語境,然后判定關聯度,而是先設定有待處理的新信息是關聯的,然后選擇適當的語境來證實這種假設。在關聯理論中,語境假設就是認知假設。聽話人憑借認知語境中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作出語境假設。找到對方話語與語境假設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達到交際成功。
運用關聯理論分析言語中的幽默效果已取得一定進展。對幽默話語的研究中,多數研究以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為對象,目前以生活中真實交際會話為研究語料相關研究數量較少。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包括“貼吧”“知乎”在內的手機應用也成為新時代國人的日常交際工具。因此,本研究選取這類應用中的網絡會話進行研究,挑選出網絡交際中的“神回復”作為研究語料,試圖從關聯理論的視角對網絡交際中神回復帶來的幽默效果進行解析。
幽默的理解是一個語用問題,多數幽默是話語中不和諧因素的產物。聽話者想要理解說話者話語中的言語幽默,首先要識別出話語中的不和諧因素,然后需要充分調動所知的語境信息,根據背景知識想出能使話語和諧的可能的理解,并從中獲得愉悅感。在整個過程中,聽話者付出了兩次甚至更多認知努力,每一次認知努力都為尋找到最佳關聯,以使對話中的不和諧因素變得和諧。
例1:
問:史上最奇葩的廣告是哪句?
神回復: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在上例中,回復的內容“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本是一個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宣傳標語,標語本身并無幽默之處。而當我們將這句標語與問題“史上最奇葩的廣告是哪句?”聯系起來,就會產生笑點了。此條神回復中的幽默之處在于讀者對于“我”這個詞的解讀上。在第一次理解“從我做起”時,讀者用很少的認知努力就可以想到最具關聯性的“我”的含義,即讀者自己。但是這樣的解讀稀松平常,并不會被認為是奇葩的廣告語。為了消除話語解讀中的不和諧因素,讀者必須再次付出認知努力,重新搜索此廣告語中最佳關聯的解讀,即“我”就是“垃圾”這種解讀。這樣的解讀就消除了不和諧的因素,使問話與回復和諧共存,并為讀者帶來恍然大悟的幽默效果。
例2:
問:為什么喊“萬萬歲”而不直接喊“皇上億歲”?
神回復:你喊一個吾皇易碎,你就分分鐘被碎了。
本例中的幽默效果在于“億歲”和“易碎”的諧音梗。在本例回復的解讀中,需要關注對話發生的語境。此例源于“知乎”網站,提問者的問題看似是比較正常、與歷史知識相關的一個問題。讀者看到問題后也會對“萬萬歲”這樣的稱呼感到好奇,想要知道這樣一個敬稱的歷史緣由。而點贊較高的神回復卻走了另一條路線,在“億歲”這個稱呼上做文章,并沒有提供冗長、真實的歷史知識作為回復。因此,讀者在看到此條神回復時,一部分的幽默效果是由問與答的極大反差帶來的。而另一部分幽默效果是通過讀者付出額外的認知努力,將“易碎”與“億歲”關聯起來,消除不和諧因素帶來的。
例3:
問:兩千人民幣想出國窮游可以去哪個國家?
神回復:秦國、魯國、齊國、蜀國、鄭國、魏國、楚國、趙國、燕國、吳國等等……
在本例中,幽默效果解讀的關鍵在于讀者與回復者所共有的語境信息。提問者問窮游可以去哪個國家,重點在于“國家”二字。讀者在看到這個問題時,腦海中所想到的國家是日本、韓國、泰國這樣符合現代人認知的國家。而神回復中提到的“秦國、魯國”等雖都帶有“國”字,卻并不是我們當前世界所公認的國家。對神回復的解讀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要知道魯國、齊國等國都是古代中國的一部分,相當于現代的各個省份。只有當讀者通過關聯原則調動起這條背景知識時,才能理解神回復的幽默之處。
通過上例,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幽默的理解是一個語用問題,幽默的解讀是離不開語境的,不論此語境是上下文這類語言語境還是背景知識這類非語言語境。另外,幽默與語用理論密不可分這一點也可以從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視角進行解讀。如例3中,神回復的含蓄婉轉的言內行為從字面上回答了提問者的問題,給讀者帶了與預期有反差的幽默效果。而其幽默睿智的言外行為又在委婉地傳達了“兩千元的預算還是在國內窮游吧”的信息,降低了提問者面子受到威脅的程度, 保持了自己的紳士風度。
綜上所述,幽默話語的解讀是建立在人的認知特性的基礎上的,人們在解讀看似不和諧的回復時會在復雜中尋找相似性和關聯性。在嘗試將不和諧因素做出合理的解讀時,讀者會付出額外的認知努力,正是這種經過額外的思考得來的解讀才會讓讀者有一種獨特體驗——從心理期待的突然撲空到情感淤積的驟然釋放。而這一切都是規范化的言語行為所不能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