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蘭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生命意義最初作為一個哲學問題而被宗教學、倫理學以及傳統哲學廣泛探討,之后生命意義這一概念被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開啟了其實證研究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對生命意義探討逐漸受到多學科的廣泛關注,推動著生命意義的研究不斷突破。
傳統哲學思辨研究階段。哲學常常被定義為是關于人類本身的學問,尤其突顯對人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體認,重視對生命超越性的追求,這一點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傳統的哲學思想中都有明顯的體現。中國傳統哲學重視追求生命的超越,強調精神道德的陶冶和升華,只有將個體的獨立生命融入到社會才能正真追尋和感悟到生命的意義。主導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儒學,也被稱作生命的哲學,提倡在保全生命生存的首要基礎上,追求一種更高的目標發展,追求生命永恒的意義和價值——仁愛;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張超越個人形體的局限,進入“萬物一府,生死同狀”的境界,通過心靈上獲得的極大自由,成為精神上的圣人,那么生命就能獲得無限的意義;佛家也強調一種內心和精神的超越的重要性,只要求得內心的平靜與永生,便是生命意義所在在,而今生今世的“善”是獲得內心平靜的最重要的途徑。西方早期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始于古希臘人類智慧的發端時期。古希臘人將生命是否有意義和價值看作是發自靈魂深處的追問,他們注重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人格的完善和美滿,如畢達哥拉斯對“生命之關切”、蘇格拉底的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道德上的“善”和對生命的反思等;文藝復興時期對生命意義的追思逐漸從經院哲學和教會神學的縹緲虛無中掙脫出來,開始以一種質樸、現實的思路來探討人生問題,追尋個人生命的意義;西方歷史發展到近代,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各學派中都蘊含了豐富的有關生命意義的思想。存在主義者提出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本真生命的關注和呵護,在于擺脫理性加于人身上的束縛,讓自己過上一種真誠的生活;非理性主義者認為情感、意志與直覺等非理性因素更具真實性和本源性,是生命意義追尋和感知的決定性力量;人本主義則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更加關注生命存在、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等。這些原問題的哲學探討為后來學者研究生命意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現代心理學實證研究階段。20世紀60年代,“生命意義”這一概念從哲學領域進入心理學科研究領域,對生命意義的研究由此開啟了實證研究階段。這一時期對生命意義的研究力圖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采用一種更加科學的方法對生命意義進行研究。研究者們注重在對生命意義內涵的解讀和界定的基礎上探究現實生活主體的生命意義現狀,與傳統哲學研究階段相比,更加強調個體的意義體驗。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Frankl最先提出了“自我超越的生命意義”這一概念以及“意義治療“理論,之后的研究者們在Frankl理論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開始了對生命意義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在生命意義概念的研究中,從動機、認知、情感等單一維度或多維度進行界定;在生命意義測量的研究中,采用調查、實驗等量化的方法獲得主體的生命意義現狀;在生命意義與其他相關變量關系研究中,通過相關數據分析總結生命意義與積極情緒、抑郁、自我認同等心理因素的相關關系等。
多學科綜合研究階段?,F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引起人們對生命的不斷反思,對生命意義的研究也就不再僅僅局限于哲學與心理學科,教育學、社會學、醫學、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也開始廣泛關注生命意義這一話題。并且各學科的研究逐漸改變過去學科封閉的研究取向,呈現出不斷借鑒其他學科相關優秀理論、方法的綜合研究趨勢。現代心理學在堅持其實證研究取向的基礎上,其研究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心理相關因素,逐漸將文化、人口學變量、社會關系等納入其研究的范圍,以促使本學科對生命意義的心理剖析更加準確,教育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的研究則開始廣泛采用心理學科實證研究的方法,并將量化的研究與質性的研究不斷結合,為其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現實依據,
生命意義各階段研究的不斷創新和學科交融,使得生命意義研究內容日益呈現出全面且精細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學者們對“是什么”——生命意義源、“為什么”——生命意義的重要性和“怎么辦”——生命意義的干預幾方面內容的全面覆蓋;另一方面,學者們對每個方面中的不同因素也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關于生命意義源的研究。從古至今,無數的思想家們都曾論述過生命意義,但卻極少有人定義過生命意義到底是什么。國內外學者從不同方面對生命意義的內涵和來源進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生命意義價值說,主張生命意義即實現人生的價值。例如,奧地利著名學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中提出,生命意義即生命價值,為集體、為人類社會做貢獻便是我們生命的意義;二是生命意義本質說,主張生命意義實質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生活。例如,德國學者魯道夫·奧伊肯提出生命意義實質是人的精神生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人的精神生活,或者說,人應該追求的是獨立自由創造的精神生活”(備注);三是生命意義目的說,主張生命意義即指引人生活的具體目標或信仰。例如,英國學者A.J.愛耶兒提出生活中追求的目標便是生命的意義,當人們成功地達到了生活的一系列目的,便能成為幸福和有意義的人。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方面發表了關于生命意義內涵的獨到見解,例如美國學者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認為愛是生命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擁抱生命,盡情地去創造愛才能實現生命的意義等等。
關于生命意義重要性的研究。關于生命意義的合理性與重要性的研究,學者們主要是通過對生命意義的本原——生存或生命的探討來進行的。例如,有學者基于當代中國語境,在論述人的生存悖論、生存法則、生存方式等的同時,對人的生命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高度的贊許;還有的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社會發展理論對現代人的意義危機和困境進行了哲學反思和批判等。
關于生命意義干預的研究。關于生命意義的干預對象,國外研究大多數是針對特殊問題人群,如癌癥患者、重癥患者、肥胖人群及酗酒成癮者、面臨人生重大創傷者或有問題的夫妻等。在干預的手段上,多采用弗蘭克的意義治療法。例如,學者Hutzell的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干預能使大多數酗酒青少年明確生活目標,找到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國內的干預手段則側重于生命意義教育體系建構。生命意義教育體系建構的研究主要有兩個趨勢:一是生命意義教育的建構大部分存在于生命教育的部分研究當中,較少有學者專門進行了生命意義教育研究。二是由于思想理論基礎、角度、目的等的差異,不同學者提出的生命意義教育對策也各不相同,例如有學者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提出生命意義教育應培養學生積極的生命認知,幫助其獲得更多的積極生命體驗以尋求到自我的生命意義;有的學者從學生及教師的角度分析了生命意義的課程觀,提出人的生命意義教育要尊重生命的存在、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本質、實現生命價值等。
研究方法的實證性。目前,關于生命意義研究的實證性特征越來越明顯。有研究者為了探討生命意義人在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采用編制的大學生生命意義量表進行調查,發現男女大學生在生命意義和生命控制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女生的生命意義感相對于男生較高。也有研究者運用典型抽樣的方法,調查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生命意義狀況,發現在生命意義源、水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還有的學者針對病患、問題人群等特殊對象開展研究。盡管當前的實證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但今后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朝著綜合利用訪談、個案研究等定性研究與問卷調查、測量等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在生命意義研究方法上,除了最常用的文獻資料搜集法、經驗歸納總結發、問卷調查法以外,學者們還創造性地運用了哲學思辨、歸納總結、個案研究、群體行為分析等方法開展生命意義研究,同時為提升人們的生命意義提供借鑒。例如,有學者基于當代中國語境,在論述人的生存悖論、生存法則、生存方式等的同時,對人的生命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高度的贊許;還有的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社會發展理論對現代人的意義危機和困境進行了哲學反思和批判等。在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下,有學者探討了儒家學說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意義治療思想,有學者剖析了《周易》哲學的生命意義,還有的學者解讀了佛家文化視野下的生命意義觀等。可見,生命意義的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總的來說,關于生命意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生命意義相關的研究也勢必會深入拓展。另一方面,通過對生命意義相關研究的回顧與整理也發現,目前關于生命意義的相關研究也存在一些空白處。例如,在研究領域上,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較少,未來對個體生命意義的研究可以適當綜合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在研究對象上,針對特殊對象的研究相對缺乏,未來的生命意義研究可以在借鑒普遍性的研究成果上,具體分析特定群體的生命意義狀況,并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認識和尋找到自我的生命意義,等等。
注釋
[1][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M].周郎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2][英]A.J.愛耶兒.生活是有意義的嗎[J].哲學譯叢,2000(1).
[3]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德軍.生存價值觀探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5]程明明.積極意義與生命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6]伍雪暉.論生命意義的課程觀[J].教師之友,2005(4),14-17.
[7]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王德軍.生存價值觀探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賈林祥.試論儒家的意義治療思想[J].醫學與哲學,2007(344),61-63.
[10]蒙培元.周易哲學的生命意義[J].周易研究,2014(4),5-8.
[11]劉衍永,劉永利.佛家文化視野下的生命觀解讀[J].船山學刊,2010(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