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月靜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寧夏銀川 7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創造性地回答了關于社會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我們黨關于社會建設理論的一次重大升華,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指導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建設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根據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創新社會建設實踐,進一步推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社會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社會建設的目的? 如何衡量社會建設的成效? 這是社會建設首先要明確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莊嚴承諾,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體現,也突出反映了民生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位置。
從理論基礎來看,人民立場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思想。“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因此,社會建設必須強調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凸顯人的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自由和幸福,注重人的主體性意識,主張人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從中國實踐來看,人民立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從目標上看,人民立場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建設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全面質量提升期。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的同時,更強調要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質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全面協調的社會發展道路。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這方面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偉力。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
總書記強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以往一切剝削和壓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命運,在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最為核心的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社會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農村的發展落后于城市的發展。
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現代化國家或地區不僅要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還要有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同時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要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互為表里、相互支撐、互為基礎。社會發展決定經濟發展的環境,從而決定經濟增長的質量。總體上看,我國當前社會結構滯后于經濟結構。
關于當前我國社會結構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11月23日)中指出:“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收入分配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縮小收入差距。”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要抓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一是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是堅持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完善直接稅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民生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總要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在2017年9月19日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進一步強調“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為此,必須要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從我國實際出發,把握時代特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的認識,善于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增強社會治理整體性和協同性。
總原則——堅持活力和秩序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很突出、處理起來很棘手的問題,而其中大量問題是由利益問題引發的。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從人民內部和社會一般意義上說,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人心安定,社會才能穩定。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單純維穩,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難以穩定下來。他強調: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么樣,群眾訴求是什么,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既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著力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要堅持把信訪工作作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要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對人民內部矛盾,要善于運用法治、民主、協商的辦法進行處理;對敵我矛盾,既要旗幟鮮明、敢于斗爭,又要講究謀略、巧于斗爭。
總任務——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一是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主體結構,二是確立民主協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治理方式體系,即在黨的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體系。
大重點任務。一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二要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三要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四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五要完善國家安全體系。
目標——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建立以社會廣泛參與為導向的社會治理新理念;創造穩定與活力之間的新平衡;構建政府與社會合作共治的新關系;回應人民的新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凝結和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建設規律的認識,是新時期推進我國社會建設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強大思想武器,為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堅實支撐。
注釋
[1]《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
[2]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上海經濟研究,2020(10).
[3]《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頁.
[4]在天津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5月14日、15日)人民日報,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