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英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古交市支行 山西省太原市 030200)
精準扶貧的定義。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習總書記并在2015年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將其推向高潮,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金融精準扶貧的定義。金融精準扶貧是指采用科學的標準和程序,對全國不同地區的貧困村以及貧困的農戶進行準確識別,按照其導致貧困的原因進行分類管理,采用適宜或準確的準入或者退出機制進行定量考核,利用得出的數字進行總結,進而使需要幫扶的對象真正的擺脫貧困的困擾,扶貧更扶志。
金融機構網點分布難以滿足金融精準扶貧的需求。國有四大行的涉及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在縣一級設有分支機構,而鄉鎮一級僅有農行設立網點,而村一級四大行卻根本無法涉及,扶貧的參與度較低,因而四大行的信貸業務在鄉鎮一級發展起來較為吃力,但郵儲銀行、信用合作聯社、村鎮銀行由于自身實力有限,可貸資金較少,扶貧力度相對較弱。
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金融精準扶貧實踐不相適應。目前主要表現在現行金融統計指標不能夠準的,真實的、全面的、完整的反映扶貧的真實情況,指標較為粗放,未能細化至“三農”相關的金融扶貧類別上來,助學貸款、特色農業等的金融支持情況不容樂觀。
產品供給與扶貧對象的需求不相適應。免抵押、免擔保信用貸款貧困戶的覆蓋面積較小,傳統的抵押貸款模式又無法滿足新時代農戶們的需求,因而導致供需嚴重失調,加之商業性農業保險產品種類單一推廣因素不定,造成扶貧的金融產品供給與貧困資金的需求矛盾突出,農戶的體驗感明顯低下。
金融監管制度設計與金融扶貧要求不相適應。大多數的金融監管人員只熟悉城市經濟和傳統金融業務,由于不熟悉農村的經濟業務,多以風險管控為主要舉措實施管理,這對農村的發展是欠考慮的,加之監管鏈條較長,監管人手的不足以及監管空白的存在自然而然的會采取嚴格的準入機制,這將會抑制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削弱金融機構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加強黨的領導。金融精準扶貧雖說剛剛起步但也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有效領導,離各級金融系統委員會都應該深入學習中央扶貧開發會議精神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不僅要發揮扶貧單位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同時各村的黨委一把手也要積極負責,平衡好兩者的關系,在“十三五”期間扎實開展好工作,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放量,早日實現精準脫貧。
建立與精準扶貧相適應的運行機制。一是要加大精準扶貧的監管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人員、績效、任務、時間各項機制,二是要集中金融力量開展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真正的提高金融精準扶貧的“造血”能力,著力培養優化后的扶貧方案,使農民真正的感受到政策的實惠。三是要建立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建議財政對貧困戶承擔70%損失,對普通農民承擔60%的損失,對新型合作主體承擔50% 的損失。
建立健全扶貧法律法規體系。一是建議參照印度、泰國、巴西等國家信貸支農的立法經驗,將20%~25%的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二是完善扶貧金融的統計制度。將各個方面都進行細化,將農戶貸款進一步細分為貧困農戶、特困農戶、普通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以便全面了解金融精準扶貧的進展情況。
加強扶貧信息的共享。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已建立的“三農”基本信息以及各家的建檔立卡情況,實現系統自動評級,與人行系統同步更新,創新便捷金融產品,實現“一次授信、隨貸隨用、循環使用”的金融精準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