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如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贛縣中學西校區,江西 贛州 341100)
史料參與下的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建構歷史情境、認識歷史事實、解決歷史問題、訓練歷史思維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與教師雙方的主體性都得以體現,學生在“學”當中的主題地位得到尊重,教師在“教”之中的主體作用也得到發揮,教學成為一個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然而,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也容易走進一些誤區,影響實際的教學功效。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史料在教學中的功效,在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雖有了提高,卻依舊偏向于接受直觀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挑選那些相對簡單明了且特色鮮明的史料來輔助教學。雖然豐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給人更加全面的歷史認知,原始史料更是給人真實感,但是大多數初中生對歷史與史料的把握能力與理解能力不夠。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這樣會影響運用史料的教學效果。譬如在學習女皇武則天這段歷史時,《資治通鑒》中的話常常被教師引用:“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教師的本意,是要學生了解兩點:武則天因女人當政常用官職來籠絡人心,但同時也重視選賢任能。這段史料本來是不錯的,但對初中生而言卻顯得難度大,很少有學生有興趣去細讀這些話,更難有共鳴。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應以直觀易懂為優先選擇。
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形成是緊密聯系的,首先,能力的形成源于對知識的運用,因此,一定量知識積累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其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新知識的掌握,因此,能力是獲取更多新知識的有力工具。然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關于知識與能力關系的認識容易出現這樣兩種偏差:①認為只要基礎知識的積累到位,能力就會自然形成;②認為只要培養了能力,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這兩種觀點都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前者過分夸大了知識的作用,后者過分突出了能力的重要性。在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二者沒有孰輕孰重之分,不能輕視任何一方,也不能讓二者相互替代。
提倡史料作為初中歷史教學重要教學材料之初,曾有過這樣的誤區,即偏向史料分析技能培養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積累。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繼續深入,史料、基礎知識、能力培養三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清晰:史料是歷史知識的載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認識、歷史概念,掌握歷史知識,并習得方法,從而形成能力,為新知識繼續獲取提供有力工具。因此,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借助史料形成歷史認識時,需要以史料為依托,堅持史論結合與論從史出的原則,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
首先,史料的真實性原則。前文已經分析過初中學生的歷史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因而許多史料對他們而言是“難以理解”的,為了讓史料既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在教學中使用的史料必須是經過教師特別出處理的,主要有對古文字的處理與史料的編輯兩種。不論哪種處理方式,都必須以確保史料的真實性為前提,不能讓史料在處理前后的含義大相徑庭。
很多史料的來源是歷史文獻,其中原始文獻理解起來難度最高,“原始方式下的文獻,常常需要用專業的技能和方法進行闡釋”。許多文字的古今含義有很大區別,另外還有一些文字是現代文中完全不涉及的。如果要將原始文獻運用于教學當中,教師首先要弄清楚材料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真正含義。鑒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很少有能夠原封不動地引用的史料。教師應該在確保史料真實性的前提下,適時選擇解決古文的方法,或是全部譯成白話文,或是將重點詞匯加以注釋,盡量減少學生閱讀史料時的文字困難。
對史料進行編輯,常常挑選出有利于教學組織與學生學習的史料。“只提供材料中那些與特定目標有關的部分這是經常需要的。”但是這樣的做法也會造成“過分地改寫、編輯”等問題。教師選擇性地使用史料是為了讓大多數學生能夠讀懂史料并運用史料,提高教學效率。如果在編輯史料的過程中為了迎合自己的教學目的而盲目地對史料進行斷章取義,這樣不僅會歪曲了學生的歷史認識,也是違背史料使用的科學性原則的。
其次,史料的適度性原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形象生動的史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一些復雜抽象、不易理解的歷史概念,學生對歷史規律與本質的認識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更要注意史料運用的度,切記不可忽略教材。現有的義務教育體制下,初中歷史課本無疑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其中的歷史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參考書目都無法取代的。日常教學中,因課本內容的限制,教師選取一些相關的文字、圖片或視頻史料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在印證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過多的史料,否則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偏離課本。初中生正處于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期,此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最強,但他們對問題的宏觀把握能力卻不強,此時若是實施偏離教材的大綱式教學,對部分內容的史料關注過多,十分容易導致初中生思維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今后的綜合學習能力。
將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并不意味著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有相關史料進行說明。因為“史料更適合與某些歷史課題和歷史時期”,而且“頻繁運用史料常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另外,有史料參與的教學相較于單純的知識教學而言,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如果教師在史料的運用過程中不注意取舍,會造成十分糟糕的教學后果。所以,史料的運用必須有選擇性地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