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菲
(江西贛州技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江西贛州,中國紅色文化的源頭之一,紅色文化資源精品多、品位高,整體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 處60 余個點,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0 處,革命舊址遺跡、紀念建筑物共有267 余處。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對于贛州旅游開發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贛州旅游要大打“紅色文化”這張牌,發揮其不可小覷的潛力,讓“紅色文化”這張名片成為贛州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具體可從以下三大方面著手:
贛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不可復制的特色旅游優勢資源,贛州旅游可抓住這一特色資源,大做文章,走有贛州特色的旅游發展道路。
事實上,贛州擁有紅色資源的縣市,如瑞金、于都、石城、寧都、興國、大余等縣(市),也意識到了紅色文化資源大有可為。它們均依托當地紅色文化遺跡、遺址應勢推出了紅色文化旅游項目。然而,在實踐操作中,各縣市各自為戰,囿于當地資金及交通、宣傳等配套資源,預期效果并不夠理想。
單打獨斗效果甚微,抱團取暖共謀發展才能實現多方共贏。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贛州旅游應以全局的觀念,打破縣域局限性,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性、一體化的規劃,整合性質相似、內涵一致、時期相近資源,打造贛州紅色文化旅游圈。例如在空間上,可以相對劃分區域進行相似文化主題的整合,贛州南部以于都、會昌為主,外延至尋烏、安遠、大余,打造主題為紅軍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地等的“紅色文化之旅”;贛州北部的寧都、興國、石城則突出參觀考察將帥文化、蘇區干部好作風及五次“反圍剿”系列等紅色文化主題;贛州東部還有葉坪、沙洲壩、云石山、大柏地舊址群體現的瑞金“紅色故都”系列。在一體化規劃下,多縣市合作共同做好資源的配套運作及宣傳推廣,宏觀上,贛州紅色文化旅游空間上的三線,主題突出,路線清晰,便于游客選擇;微觀操作上,主題相近、資源互補、客流量共享,甚至可進一步聯通對接外省紅色文化資源,東連閩西、南下粵北、西進湘南、北上井岡山,打通四通八達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一張贛州“紅色旅游”的特色名片。
眾所周知,贛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濃厚。客家山歌婉轉動人、舞龍舞獅神乎其技、戲曲鼓樂余音繞梁……更有于都縣杖頭木偶、寧都鼓子曲、信豐大堂花鼓、安遠九龍山采茶戲等等眾多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欣賞性。生態好是贛州的又一大優勢。贛州山環水繞,氣候宜人,有2 個國家森林公園、12 個省級森林公園、9 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在贛州,可以看懸崖峭壁,可以看眾多的怪石;可以在原始森林之中,感受遮天蔽日的林木,也可以在一座山中既看到草原的風光,又看到高山的連綿起伏,因不同海拔高度擁有不同的旅游體驗。
歷史文化資源與自然風光,傳統旅游的兩大重要元素,贛州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旅游只是看看自然風光飽飽眼福、了解了解民俗感受氛圍,未免失之淺薄,若能夠有紅色文化名片的加持,即贛州旅游采取“紅色+民俗+生態”的發展新模式,在旅游的過程中了解了中國革命歷史,憶苦思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邊旅游邊學習邊提高,給游玩賦予學習的意義,提升了贛州旅游的品位。如贛州石城縣,當地有通天寨景區、西華山、李臘石等森林公園,還有特色的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有石城燈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石城大肉丸、擂茶客家傳統美食。它還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的長征出發地。經歷過石城阻擊戰、紅軍攻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留下了許多革命文物和遺址。故當地完全可以以“紅色+民俗+生態”的新模式來進行旅游開發,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旅游及客家文化旅游緊密結合,以此來打造一條龍旅游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贛州。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這句話充分調侃了國人旅游的一些怪相。參觀是眾多旅游景點采用得最多的形式,但參觀的形式過于乏味,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難吸引游客。
紅色文化旅游可以依托相關情景,進行相關的拓展開發,創新性地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打造“紅色文化體驗區”,提升贛州旅游吸引力。如開展“情景再現”活動,邀請游客“換裝”共同參與演繹流金歲月,重走當年路程,共同宣講紅色故事,歌唱紅色歌謠等等;又如為團隊量身打造愛國主義及革命教育的“體驗教學”;再如推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憶苦思甜農家飯”等。參與體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精神并創新性地發展紅色文化產業,豐富了贛州旅游形式,定能大大提升贛州旅游的吸引力。
總之,中國革命歷程賦予了贛州珍貴的禮物——紅色文化資源,贛州旅游一定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探索合適的路徑,紅色文化資源一定能促進贛州旅游經濟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