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二O 四地質隊,廣西 賀州 542899)
桂東地區金礦資源豐富,已發現龍水、冷水沖、白鶴頂、張公嶺金礦床(點)等,空間上位于桂東地球化學省西緣,普遍發育Au、Ag 礦化[1]。區域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先后經歷了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四個構造旋回,導致該區域構造具有明顯的持續性和繼承性,使得桂東地區構造極為復雜,同時也為深部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沉淀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和熱能,形成了一系列的Au、Ag 等資源。區域巖漿巖發育,以酸性巖為主,多為I 型花崗巖和S 型花崗巖,與區內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鑒于此,本文在分析桂東地區金礦床地球化學特征的基礎,進而評價其找礦潛力,為區域找礦勘查提供參考。
桂東地區金礦床(點)資源豐富,其成因類型也較復雜,金礦化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石英脈型金礦床:該類金礦床在桂東地區分布較為廣泛,通常情況下含金石英脈體成群、成帶分布在寒武系水口群地層中,賦礦圍巖以厚層狀細砂巖為主。此外,石英脈型金礦床的礦體規模較大,礦化較為均勻。
(2)脆性斷裂破碎帶型金礦床:礦床(點)主要分布在巖體外側圍巖中的斷裂破碎帶中,多為巖體附近的次級斷裂破碎帶,含金礦體主要賦存在寒武系水口群砂頁巖層位中,礦化較好,礦體嚴格受控于斷裂破碎帶。
(3)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該類礦床在桂東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主要為黃鐵絹英巖化蝕變帶控礦,礦體與圍巖的界線不明顯,礦體形態和規模受蝕變帶規模影響較大。此外,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礦體形態較簡單,與蝕變帶的形態基本一致,礦化延伸一般較長,礦體規模較大,品位相對穩定。
(4)斑巖型金礦床:礦體主要賦存在加里東期、燕山期花崗斑巖體內,為淺成—超淺成花崗斑巖,蝕變作用以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等為主,礦化較集中,品位相對較低,但礦化較均勻,因此,礦體規模一般相對較大,資源利用效益較好。
(5)硅化砂巖型金礦床:該類金礦床在桂東地區出露較少,成礦物質來源可能與泥盆系的碳質砂頁巖有關,礦體一般賦存在下泥盆統硅化砂巖中及角礫狀砂巖中,礦體呈似層狀、層狀產出,多分布在不同構造的交匯部位,發育硅化和黃鐵礦化。硅化砂巖型金礦床的研究程度較低,根據已知資料顯示,該類礦床的規模相對較小,礦化不均衡。
桂東地區金礦床屬于桂東金成礦區,而桂東金成礦區屬于大瑤山金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礦床(點)密集分布,在空間上具有礦化集中分布的特征,如龍水金礦集區、桃花金礦集區等[2]。此外,該區域金礦床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金礦床(點)多分布在大瑤山復式背斜的兩翼,礦體總體上受控于近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或者韌性剪切帶。桂東地區金礦資源豐富,普遍伴生Ag 元素,找礦潛力巨大,其礦床地球化學特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桂東地區金礦床(點)的賦礦圍巖主要為寒武系水口群,該巖群為一套淺變質的砂頁巖即細碎屑巖組合,其地層中Au 元素的豐度值介于2.94×10-9~7.60×10-9之間,平均為4.31×10-9,遠遠高于地殼克拉克值;同時,寒武系水口群含有較大規模的硅質巖和碳質成分,該層位中的Au 元素豐度值也較高,且含礦圍巖中的Au、Ag、Cu、Pb、Zn、As 等元素總體上呈正相關關系,暗示其寒武系水口群是桂東地區的Au、Ag 礦化存在密切的關系。此外,位于同一成礦帶中的龍水金礦集區,其寒武系水口群地層的Au 元素豐度值介于23.000×10-9 ~42.0×10-9之間,是地殼克拉克值的6.5 ~12 倍;寒武系水口群中的碳質層中的Au 元素豐度值為80.23×10-9,是地殼克拉克值的22 倍之多[3]。綜上可知,桂東地區寒武系水口群與該區域的Au、Ag 礦化關系密切,具有明顯的成因聯系。
桂東地區金礦資源豐富,與該區域多期次構造旋回運動過程密不可分。區域大規模構造運動伴隨著大規模的巖漿作用,區內巖漿巖以巖株、巖脈、巖枝等存在,普遍發育不同程度的Au礦化現象,暗示其與桂東地區的金礦化存在成因聯系,如古袍金礦集區的金礦化與加里東期古里腦花崗閃長斑巖和燕山期花崗閃長巖有關,龍水金礦集區的金礦化與加里東期大寧花崗閃長巖以及海西—印支期花崗斑巖有關,桃花金礦集區的金礦化與加里東期花崗斑巖和燕山期花崗閃長巖有關。此外,桂東地區的金礦床(點)成因較多,斑巖型金礦床、蝕變巖型金礦床和石英脈型金礦床均有分布,其空間產出特征具有如下規律:①在加里東期和燕山期酸性巖體內部以斑巖型金礦床(點)和蝕變巖型金礦床(點)為主;②在巖體的侵入接觸帶以及圍巖附近以蝕變巖型金礦床(點)和石英脈型金礦床(點)為主;③遠離含礦巖體的破碎帶中以石英脈型金礦床(點)為主,而在韌性剪切帶中以蝕變巖型金礦床(點)為主,前者以冷水沖金礦床為例,后者以張公嶺金礦為代表的。
由上可知,桂東地區巖漿作用與金礦化存在明顯的成因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巖漿的形成與侵位作用使得地殼深部局部區域的地熱梯度明顯增加,形成以巖漿為中心的深部地熱場,在該種熱能的持續驅動下,使得深部寒武系水口群等地層不斷被同化,使得地層中的Au、Ag、Cu、Pb、Zn、As 等元素發生不同程度的活化和轉移,并初步得到富集;②在巖漿其他組分的作用下,如Cl、F、CO2等的影響下,含Au、Ag、Cu、Pb、Zn、As 等元素的熱液沿著深大斷裂帶向上運移,在淺部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礦。前人統計了與桂東地區金礦化有關的酸性巖漿巖,其巖體內Au 元素含量介于1.2×10-9~210×10-9之間,平均值為9.27×10-9,且Au、Ag、Cu、Pb、Zn、As 等元素具有正相關的線性變化規律,其變化特征與寒武系水口群中的變化規律一致,這充分反映出巖漿作用與桂東地區金礦化之間的成因聯系[4]。綜上所述,桂東地區的金礦化與區域巖漿活動密切相關,二者在空間上相互依存,在時間上為同期或者近于同期,在成分上具有相似性和繼承性,且具有較一致的變化規律。
隨著勘查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找礦技術的不斷更新,近些年來先后在龍水、桃花、冷水沖、張公嶺、白鶴頂等地先后取得較大的找礦突破,但總體上該類礦床(點)均位于桂東金成礦區內或者大瑤山金成礦帶內,多數礦床(點)是在已知礦床(點)的外圍及深部發現,且新發現的金礦床以蝕變巖型金礦床和斑巖型金礦床為主,顯示出區域找礦潛力的巨大性。
前文已述及,已發現的金礦床(點)無論是地層還是巖漿巖,均具有“Au、Ag、Cu、Pb、Zn、As 等元素”的正相關線性變化關系,即桂東地區金礦化普遍具有Au-Ag-Cu-Pb-Zn-As 的綜合異常。此外,區域構造—巖漿—變質熱液長期多期活動并相互疊加,在為深部成礦物質的富集提供了熱能的同時,也為上述元素的疊加礦化提供了熱能。所以,區域內具有Au-Ag-Cu-Pb-Zn-As綜合異常,且與加里東期、燕山期酸性巖漿巖有空間耦合關系的區域是今后找礦的重點部位之一。
桂東地區金礦資源豐富,成因類型復雜,但總體上歸屬于斑巖型、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金礦床三類。在已有礦床(點)的分布規律可以得出:①斑巖型金礦床主要位于巖體內部;②蝕變巖型金礦床主要位于巖體內部、侵入接觸帶及附近圍巖中的韌性剪切帶中;③石英脈型金礦床主要分布在侵入巖接觸帶以及遠離巖體的脆性破碎帶中[5]。因此,在地層及巖體中斷裂破碎帶發育、規模相對較大和巖石蝕變強烈的區域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對尋找蝕變巖型金礦床和石英脈型金礦床有利,是桂東地區主攻礦床類型之一,也是今后勘查的重要目標,該類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布的特征,且礦化較集中,品位相對更高,規模更大。
在上文認識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桂東地區金礦資源豐富,找礦前景巨大,礦床成因類型齊全,但是在不同的地區找礦勘查中,其主攻方向也應有所差異。在綜合研究區域成礦地質條件信息以及典型礦床的基礎上,本文對區域找礦預測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在龍山金礦集區內,深部以及龍山西側的三島地區,找礦潛力較大;在桃花金礦集區深部以及古袍金礦集區西部的古里地區找礦潛力較大,尤其是深部資源的找礦潛力更大。
(2)大陳地區(介于桃花金礦集區和古袍金礦集區之間的區域)以及古袍礦集區東部的馬江地區等,找礦潛力較大,主攻礦床類型以斑巖型和蝕變巖型金礦床為主,兼顧尋找石英脈型金礦床。
(3)構造交匯部位,尤其是北東向構造和近南北向斷裂交匯部位,如信都—蒼梧一帶,該區域燕山期酸性花崗巖分布較多,成礦地質背景條件良好,找礦潛力巨大,該區域也是擴大桂東地區金礦找礦勘查的主要方向。
(4)前人研究資料顯示桂東地區泥盆系地層中的Au 豐度值也較高,尤其是該組底部的砂頁巖中,并已發現硅化砂巖型金礦點,故在今后的找礦勘查中應加強該方面的找礦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桂東地區的金礦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其成礦與區域內的淺變質巖系和碳質、砂頁巖層以及加里東期、燕山期酸性花崗巖關系密切,其礦床類型以斑巖型、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金礦床為主,顯示出區域找礦潛力巨大。此外,區域內淺變質巖系分布范圍較廣,加之區域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導致桂東地區與成礦有關的花崗巖等分布范圍較廣,間接的反映出該區域的找礦潛力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