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仁杭,鄭俊鵬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二隊,江西 贛州 341000)
礦山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對國家安全還是經濟建設都十分重要。但是礦山的開發會導致環境破壞,因此需要做好對生態修復工作,推動不同修復方案和礦山開發工作融合,推動經濟的良性發展。
礦山開發工作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也會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如果在礦山開發后再進行生態恢復,往往已經對生態環境已經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恢復工作會十分困難,尤其是一些不可逆損害,對生態環境極為不利。通過礦山開發利用和生態恢復的融合,能夠在開發的同時開展生態恢復工作,直接解決各種生態問題,提升礦山開發的生態效益。但是,生態恢復是一項多層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水土保持、地質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內容,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脫節的現象,導致礦山的生態恢復效果不盡人意。因此,需要推動多層面的融合,確保礦山開發的生態恢復效果。
不同方案融合需要有統一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技術標準、技術規范作為支撐,目前對水土保持、地質環境保護、環境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都會涉及到大量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由于不同方案所涉及到的法律文件有很大的交集,因此在編制方案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可以根據法律展開編制。通過相同的法律,可以控制法案的宏觀方向,以及明確修復工作的目標。在之后的執行可以繼續圍繞實踐情況進行修正,就能給融合創造良好的法律條件。
多方案的融合當中,不同方案應該具有內容的契合度,保證覆蓋礦山生態恢復的各個方面,同時在執行過程中也能做到互相支持,從而提升對礦山恢復的促進效果。對礦山的開發和生態修復方案中,都涵蓋了礦山項目開發計劃和礦山的基本情況,證明方案的對象是一致的;在開發內容上,方案內容之間也有緊密的連接,無論是水土流失預測、地質環境預測、地質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分析,都以礦山的開發利用作為基礎[1]。比如地環復墾方案和水土資源平衡分析中,都包含了對水的回收和平衡利用。所以在構建多方案融合機制時,應該抓住方案之間的交集,以保證能做到針對性的保護和修復,將不同的方案連接起來,構建系統而且統一的方案,給修復工作創造條件。
方案的編制需要保證統一性,讓各個方向的方案構成一個有機體,最終科學、高效和環保地進行礦山資源的開采。無論是地環-復墾、水土保持、環境評價,雖然在問題考慮的角度上存在明顯的區別,但是都看重礦山開采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方案的功能上具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核心功能都在于對當前生態環境的分析、生態環境發展預測,以及探討生態環境的恢復措施。由于礦山的開發工作對環境有著明顯的負效應,會對土壤、地貌、水質、動植物都造成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各項方案的正效應將方案統一,達到保護和修復的目的。
資源開發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都非常復雜,尤其是在礦產資源埋藏于地下的情況下,對礦產的開采工作中往往會形成比較強烈的擾動,使地形地貌、地表水、地下水、表層土壤等等都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會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問題[2]。在面對復雜情況的背景下,需要多種方案從不同的角度,對礦山開采可能導致的負面問題進行全面把控,保證開發工作可以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從而達到恢復生態的目的。為此,就需要首先從管理層面協調,構建起先導機制等機制,為環保的長效建設創造基礎保證。
在對礦山開發的過程中,開發利用方案和其他方案相比有著更強的先導作用,因為其規定了礦山的開采方式、開發的范圍,并且對開采工作之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了預估。因此,從確定開發方案開始,就已經確定了礦產資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后續的生態問題,也決定了對生態恢復的方式。因此,需要結合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礦山開發前期的調查工作,從而確定礦山的開采方式、工藝和開采計劃,為保證開采方式的準確性,還需要做好調查流程的控制,以及由專業部門進行開發方案的編制工作,以保證為后續的生態恢復工作創造基礎。
針對開發計劃,還應該做好反饋調節工作,包括建立起地環、復墾、水保、環境評價等方案的動態調節管理機制,改進當前的開發管理狀況。而且在修改和調整時,應該結合多種方案進行反饋和修改,并且做好歸納工作和信息的傳遞,提升調節的效果。
在對象層面,主要面向周邊系統和主體內部,包括地質構造、地表水、土壤、植被等對象,礦區內的對象不同,也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量,但是由于都處在同一個工程當中,所以對象所構成的系統也具有整體性,為此就需要在對象層面進行融合,加強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配合。
比如在水資源的融合中,就要進行礦區內所有水資源的融合管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有效避免水患問題。對于礦區內的地表水,包括地表水系、河流、湖泊等等,同時也包括降雨帶來的地表徑流和地面積水。在利用開發方案的時候,就需要明確地表水的防治內容,應該加強地面防水、排水方面的措施,防止出現礦區內積水的問題,以及做好防洪溝和截水溝的建設,避免出現安全隱患。對地下水資源的管理中,由于其位置大多比較深,和地表水有著不同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優質的地下水層,是區域內生活用水的來源,如果出現污染將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由于礦產資源和的特點,地下的地質環境會受到人為擾動,因此需要將整個礦區的地下水資源都考慮在礦山的開采當中[3]。對地下水的防治當中,應該做好對地下水的水文地質調查,避免出現過度積水的情況,以及通過水位監測和及時充填采空區等方法,避免出現涌水事故。
在對土壤資源的融合治理方面,應該對礦區內水資源的污染情況進行充分分析和預測,對環境容易產生影響的包括礦石、污泥等等,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尤其是要注重棄土和尾礦會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對于礦區內土壤的污染,地環方案和環境影響評價所包含的內容具有明顯的一致性,所以兩者也可以相互融合。為做好對土壤的保護工作,需要在進行露天開采的工作中進行表土剝離,做好表土資源的保護和保留,以保證能夠繼續后續的生態工程恢復。
礦山的生態恢復方案中,可能會存在節點錯位的問題,雖然在工作過程中會盡量保證不同工作內容之間的同時性,但是在環境評價和水土保持的驗收工作一般都開始的比較早,所以在礦山經營的過程中環境評價和水土保持方案的驗收工作作用會比較有限,最終造成各種環境修復方案往往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缺少長效性的機制。因此,需要構建起環境評價工作的長效機制,以滿足對礦山生態恢復的長期需求,提升礦山生態恢復的總體效果。
環境評價的長效機制中,首先需要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護內容,并且從未來生態發展的角度,結合當前的保護機制進行預測工作,以及增加保護性措施。比如很多礦山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水土問題,為此就要在環境評價中加強對水土保持問題的評價,推動制度不斷完善,提升經營方案的容錯率,以及保證相關問題都有章可循。同時,政府也可以在礦山開發過程中以及開發后做好監管工作,包括水土調查、環境檢查等等,提升礦山企業部門的環境保護意識。也要明確礦山主體企業的基本責任,明確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細則要求,提高環境評價的頻率,最終強化礦山企業自身的對生態問題主動解決的意識。
通過使用多方案融合的方式,加強了不同工作之間的協調機制,不僅降低了方案編制所導致的管理成本,也提升了對礦區內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效果。在具有整體性和一致性的方案指導下,方案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礦山系統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