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蓉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但習仲勛對孩子們從不任意嬌縱,在習近平的家中,浪費行為會受到父親嚴厲的指責。在這樣嚴謹樸素的家庭環境中,習近平在幼年時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談起這件事,習近平直率地說;“我比較慘的就是上面有四個姐姐,只有一個哥哥。所以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花衣服、花鞋子,我絕對不干,但是也不得不穿。”習仲勛經常教育孩子:吃飯要靠自己的本事,對子女們常常叮囑的要求是:要忠誠于黨,要忠于祖國,路要自己走,不要靠老子。習仲勛作為開國元勛之一,他的一生可謂傳奇,習近平在回憶中曾提道,要學習父親對信仰的執著追求,他永遠是習近平人生路上的燈塔。勤儉刻苦、知恩圖報,這些幼時的良好習慣,潤物細無聲的滋養著習近平,潛移默化的為習近平領導特質的形成奠定了條件基礎。
習近平擁有著豐富的領導實踐經歷,從梁家河黨支部書記、到河北正定縣縣委書記,福建省市委書記、省委書記,浙江省省委書記、上海市市委書記再到中共中央總書記。這是領導崗位上唯一一位既擔任過縣委書記又挑起過國家大梁的偉大領袖。一個稚嫩的青蔥少年第一次嘗遍了知青的艱苦,也深切體會了普通勞動人民的苦難,本科結束后不停的崗位輪換,習近平走遍了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土壤。小到縣委書記,大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從未停止的是實地考察民情百態,體驗鄉土人情,實時掌握民生所望、民生所向,每個領導崗位的異同,磨練了習近平堅韌的意志與品格,更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每個地區,每個環節,針對不同社會難題,習近平皆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這為習近平領導特質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來源。
梁家河的七年時光與正定縣的基層磨練教會了習近平以民為先的堅定信念,其后擔任福建省廈門市市委書記的3年,第一次讓習近平面臨著治理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也是第一次全方位鍛煉了習近平的管理能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許多方面都曾在福建孕育。”在寧德市擔任地委書記的2年,啟迪了習近平因地制宜,利用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發展,扶助貧困地區農民脫困的強烈意志;可以說,習近平在福建15年的領導崗位歷練,初步促成了習近平協調四方的領導能力。自習近平在浙江省擔任省委書記的始末,逐漸加速了習近平領導特質的成熟,這一時期習近平的核心領導思想,主要刊登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之后以《之江新語》成書出版。在浙期間,習近平提出了著名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保護生態、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理念。正是這一時期的崗位歷練,使得習近平在創新城市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展示出其出色的領導能力與獨具一格的管理辦法。上海,是中國最發達,貿易往來最密集的國際大都市之一,習近平在上海的短短7個月,促進了習近平對經濟全球化、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的深入了解,這一時期,習近平領導特質逐漸完善,這也為習近平最終擔任黨中央總書記起到了承前啟后、中流砥柱的作用。
個性特質。人民,是習近平從政生涯的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始終承認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并將它貫徹和落實到國家治理體系之中,”從首次赴廣調研不清場、不封路,與沿途游客結伴而行;再到北京慶豐包子鋪的普通食客,習近平在上任總書記伊始就在民眾中吹起了一陣親民暖風,不論領導崗位如何輪換,不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秉持的是從未改變的愛民之心。習近平的用人之道,體現在其“德才兼備”上,習近平在選拔用人時,時刻強調衡量地方干部的績效如何,絕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好壞,這樣的評價標準太過片面。“德”一定是位于首位。其次,選拔干部要從多從工作經歷上考慮。地方要合理調配,不在職位高低上計較,在選人問題上,習近平延續了親民特質,任免干部的最終標準,落在了是否能讓群眾滿意上。黨的領導,是新中國航船的掌舵人,十八大召開以來,面對黨內黨外出現的矛盾與問題,習近平作出了一系列整頓與調整,不僅維持了黨的純潔性,且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雷厲風行的領導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在2014年掀起的反腐風暴,“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成為2014年度的熱門金句,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下達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觀眾的八項規定,隨著習近平一聲指令,周永康、蘇榮、徐才厚等副國級干部先后被查處,習近平憑借其從嚴治黨的魄力與強大的領導力,敢說敢做,在上任不久后便鏟除了長期貪噬國家與人民的巨型蛀蟲。從此,“不敢腐”的信念扎根在廣大干部的內心深處。
氣質特質。自信,是習近平的氣質,長時間在地方的摸爬滾打,不僅練就了習近平面對大小事務時從容不迫,安然若泰;更為習近平添上一筆自信篤定的領袖風采。1月28日,習近平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時談到中國防控新冠病毒的形勢,他強調:“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狙擊站”。在治國理政方面,習近平提出了“四個自信”的著名論斷,對于中國走什么道路、舉哪面旗等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命題,習近平展示出充分的政治意志力與對中國發展前途的自信不疑。習近平總是在改革路上,面對大是大非時勇于面對,面對矛盾眾多時敢于迎頭,面對失誤教訓時敢于承擔責任,是面對社會不正風氣時敢于斗爭,習近平在領導實踐中的重責任,勇擔當,充分體現了一位出色的領導所必需的優秀品質。七年知青時光,使習近平充分領會到底層人民生活的辛酸不易,卻也練就了習近平剛毅堅韌、不懼艱難、勇敢堅強的性格品質,并一直貫穿于習近平從政生涯的全過程。習近平敢啃硬骨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擼起袖子加油干,就像習近平這樣說過:“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
智力特質。習近平具有明晰的思想邏輯,歷史邏輯是習近平領導特質中的獨特之處,因其治國理政思想中處處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理論邏輯是支撐習近平帶領全黨進行思想建設的重要來源,黨的思想建設,永遠要擺在培養黨員干部的第一位。政治邏輯是習近平對于歷代領導思想承上啟下,推陳出新的必然結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在沿襲“小康社會”、“深化改革”等基礎上融合、升華而來的戰略思想,“五大發展理念”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正確繼承與創新。現實邏輯是習近平進行科學決策時首要考慮的國情、世情、黨情,下藥要對癥,鞋子要合腳,國態民情是習近平制定治國方略的基本依據。習近平皆善于以辯證思維來分析問題,孰輕孰重,陰陽調和,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才能預防以偏概全。同時,在統籌兼顧的過程中也不是一昧的走馬觀花式的“照單全收”,辯證思維要善于抓重點,以重大問題為線索,抓住關鍵問題進行重點研究。身為一位杰出的領導者,當代中國發展的總設計師,習近平具備了捕捉國內外發展現狀的時代眼光、戰略目光,隨著歷史的洪流滾滾而來,習近平以其睿利的洞察力感知到中國發展現狀的質的改變。
能力特質。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習近平的統攬能力總結起來有三個特點。一是對國態民生了解的透徹;多次的走訪調研,廣泛而豐富的領導崗位歷練,使得習近平對治理的策略、發展的方向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二是全國一盤棋,籌謀全局、目標遠大;十八大后迅速提出共圓“中國夢”的民族愿景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政治、經濟、文化三輛馬車協同發動;三是在統攬全局的基礎上落到實處,一國發展的目標,人民的愿景,不是嘴上說說,實干才能興邦。談到習近平高瞻遠矚的規劃能力,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明確制定出23個專欄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為五年內發展的方向指明了趨勢。短短2年時間,在習近平的正確指揮下,“十三五”已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期中成績單”,在這些喜人變化的背后,充分展現出習近平卓越的規劃組織能力與高瞻遠矚的獨到眼光。決策能力是決策者所具有的參與決策活動、進行方案選擇的技能和本領。新年伊始,習近平在專門聽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時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果斷作出重要決策,為防控工作的全面有序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關鍵時候的正確決策,體現了一位杰出領導在危機時期,能夠臨危不亂,有效化解當前矛盾,有效疏解社會焦慮。這次全民防疫作戰,考驗了習近平是否能在重大事務面前,作出科學果斷的決策,實踐證明,在習近平的科學指揮下,全國防疫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事態沒有進一步惡化,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區人民歡欣雀躍,精神振奮,進一步激發了14億人戰勝疫情的強勁信心和堅強決心。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矛盾,習近平充分展現出勇于創新的領導特質,站在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新起點上,“習近平帶領黨中央堅決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努力打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走出了一條科學治理社會主義的新路。”要敢于大刀闊斧變革,敢于打破禁錮、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十九大召開后,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以往更不同的是,將政治建設擺在了黨的建設的首位,在改善民生舉措中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這種種一系列新提法、新措施足以證明在創新的路上,習近平永不停止,永遠秉持著批判的、革命的態度,以革故鼎新的創新能力應對國內發展與世界風云的多種變化。
歷史是最具象的教科書,它是過去經驗教訓的反思,是指引超越的方向;對于我們來說,治黨治國的經驗必須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累積。“習近平的領導藝術觀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領導藝術充分繼承發揚了黨的歷史傳統,歷經了主政地方到十八大后治國理政的不斷延伸和發展”。
黨的領導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為傳承,講好中國故事,走好中國道路,習近平領導特質所樹立的個人形象、所秉承的治國方略,皆是值得我們黨與人民,后代子孫習而傳之的寶貴經驗。習近平領導科學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諸多領域高超非凡的領導才干、領導藝術、領導魅力的理論升華。
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今中國發展勢頭旺盛的背景下,新時代向黨和政府提出的新課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已走完了前半程,但萬里長城路只是剛剛開始,仍需繼續堅持與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對于強化黨內自身建設來說,通過對習近平領導特質的解讀,有助于提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加強中國共產黨處理國內各項事務的能力,改善黨員干部的綜合管理素質與能力,從而促使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從習近平的個性、氣質、智力特質來看,其個人特質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與標桿,引領著領導干部時刻秉持著為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強烈意志。
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的杰出領袖,更是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際社會的形象,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崗,一系列改革措施,一項項利民舉措,在國人贊不絕口的同時,其治國理政風格也向全世界展現出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新風貌、新氣象;國際社會贊譽不斷,這為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期,然而開年一場疫情肆虐,在危機情況下,以習近平為指示的中國式管理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過程中,高度展現出命運共同體的立場,體現出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的高度責任感,這都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進而改善世界人民對我國國民素質及對中華民族整體的看法。
隨著21世紀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一帶一路”促進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共享,資源共用,一國話語權已在多個形態領域中展開,打鐵還需自身硬,腰桿子直,在國際上才能語出擲地。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的成就世界共睹,但國際話語權并沒有與之同步,十八大后,經歷了以習近平為帶領的改革與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進度不斷提前,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才逐步上升;經濟共享,資源共用,一國話語權已在多個形態領域中展開,打鐵還需自身硬,腰桿子直,在國際上才能語出擲地。正是在習近平的科學領導下,中國正以自信的姿態逐步屹立于民族之林,傳承經典、講好故事,讓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國,改變對中國的固有認識;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向世界展示了負責擔當的大國形象,這些都有利于傳播中國好聲音,提升國際話語權。
注釋
[1]李建廣.習近平和她的父母[N].人民日報,2018-2-20.
[2]胡忠昭.習近平在福建的領導實踐與理論[J].中國領導科學,2019:33-34
[3]曾令歡.習近平新時代人民主體思想探析[D].南昌大學,2019:20
[4]張國宏.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的邏輯機制[J].觀察與思考,2016:58-68
[5]殷路路.習近平領導藝術的基本內涵與時代價值[J].大連干部學刊,20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