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天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汽車士官學校 安徽蚌埠 233000)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割斷歷史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從古至今都要及時總結,好好保護這段歷史,這是我們的財富。毛澤東本人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他在發動的各種運動中,都實際運用了中國智慧和精神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比如,在農民運動時期,由于農民所處的環境影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這個時候要讓中國農民去接受新鮮的外來事物是很難的。于是,毛澤東就利用了農民的這一心理,將“洋財東”這個詞替換為“帝國主義”,由于宣傳詞語的變化成功的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燃起農民的愛國熱血。
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時候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那一定是中國化的現代化。我們對于現代化的概念跟你們不同,我們需要的是“小康之家”。現在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還是很低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小康。從此以后,“小康社會”這個詞頻繁的出現在鄧小平的講話和實際建設中。到了黨的十二大,“小康”就作為黨的戰略目標確定了下來。而根據傳統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提出的“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也成為了其行動過程中的根本。正是由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會”植根于中國特色,跟得上時代步伐,始終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人為本。
在此之后,依法治國的思想被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提出,而且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里的“德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融合,形成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治國方略。“德治”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在大眾的心中建立起的行為準則,通過這個行為準則讓大眾明白道德的界限;另一方面是指對待他人,我們要勸導向善,寬以待人,樹立榜樣力量,讓他人自覺為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僅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中新的內容,而且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的進程。江澤民同志強調過,充分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時代的要求下,結合著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吸引廣大人民積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與人民大眾緊密結合的深入實踐,并且得到了積極響應。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要運用好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揮好道德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
在幾屆領導人優秀的示范帶頭作用下,胡錦濤同志也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提出了“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以此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的傳播。“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歷朝歷代的君主和百姓都在不懈追求,并且通過對大家意識形態的影響,對社會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說,古代有“天人合一”的理念,當代中國則提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從人與人的角度來說,古代有“以和為貴”的思想概念,當代中國則提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國家與國家的角度來說,古代有“協和萬邦”的說法,當代中國則提倡“和諧世界”的概念。當然,胡錦濤同志不僅對“和諧”思想有所發揚,還結合了社會發展的實際為人民大眾樹立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仁愛”等中華民族優秀美德。這些不僅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他的這些舉動,使社會風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人民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和是非判斷,讓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人民大眾得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行動指南。
至此,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從十八大以來就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十八大上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要實現國家的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認為,要想實現國家的文化自信,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領導制度。拋棄了傳統的民族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喪失了文化自信,就會使人民群眾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極大的不信任,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在當前社會中,繼承和發揚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的繁榮富強,國家的民主昌盛都會起到非常大的指引作用。要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走出來的中國必然是最獨特的,不能一概而論。在治理國家時也是如此,中國是有著獨特國情的國家,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才是最適合我們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