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成
(陽澄湖鎮成人教育中心校 江蘇省蘇州市 215138)
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基層黨校、社區教育中心,走向社區、弘揚新風、服務民眾提供了嶄新的廣闊舞臺,而基層理論宣講是將黨的最新理論落地生根,提升黨員群眾綜合素養,弘揚新風正氣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如何讓基層黨員群眾在樂中學、學中樂是擺在每一位基層理論宣講員面前的時代課題。理論宣講和在學校上課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都要將自己準備的內容讓聽者接受,主要的個性是,學校上課的對象是正處于求知年令的學生,上課的內容主要是教科書上的知識,而理論宣講的對象是面廣量大的黨員群眾,結構多元、層次多樣,宣講的內容是具有很強時代性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為了使宣講能“接地氣、貼民心”,獲得基層黨員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特別是情感認同,給黨員群眾帶來心靈的震憾,素養的提升,作為一名宣講員必須做到:
一、研判宣講對象。在農村、社區開展理論宣講,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農村青壯年大多在外工作,常年留守的多數是婦女、老人和孩子,參加理論宣講的大多為老年人。我們在開展基層理論宣講的時候,就應該分析這部分老年黨員群眾的文化功底和學習需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慮所盼,找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與他們的契合點,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老同志們容易接受的典型案例、歷史故事、社會變化穿插在宣講中。針對有一定理論基礎的社區離退休干部、村兩委班子成員等,可以將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中央各種會議精神等理論性的內容放進去,甚至采取互動式宣講,讓老黨員各抒己見,在共同探討的氛圍中加深對理論要點的理解掌握。
課無疑不誘人,如在講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績時,可以首先提問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舉行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中央為什么放在12月18日召開?然后再從四十年前的一個故事和一個會議說起。故事: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嚴立華家18位農民,誕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土地包干保證書,并蓋了18個手印。會議:1978年12月18日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征程。這樣一開始就將黨員群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再從農村四十年來衣、食、住、行的變化,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成績,懸念效應使宣講更具吸引力。
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我們在開展理論宣講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我們宣講的理論和當地群眾的實踐、家鄉發展的遠景規劃結合起來,同時又通過理論宣講,提高群眾的認識能力,對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課無情不感人,如在進行十九大精神宣講稿構思的時候,總覺得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13個部分,3萬多字,全面深刻、博大精深、照本宣科很難被基層黨員群眾消化吸收。通過綜合研判后,將十九大報告的十三塊內容高度濃縮為“155”三個模塊,即1個主題、5個新、5句話,并結合相城區五大功能片區的遠景規劃和陽澄湖鎮“四鎮建設”美好藍圖等工作。有一次在進行“十九”大精神宣講時,穿插相城區五大功能片區的遠景規劃和陽澄湖鎮“四鎮建設”美好藍圖時,部分老黨員動情地說,我們相城區的未來這么美好,要多活幾年看到這一美景的實現,案例、愿景使宣講更具感染力。
三、熟悉宣講內容。開展基層理論宣講,要擅于結合黨和國家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主題活動,如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兩會”精神,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等,確保宣講內容的時效性,宣講時長應在1~2小時之間,過短講不出味,過長聽眾要煩躁,根據宣講現場適當調整。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把理論知識向基層群眾講清楚、講明白,就需要宣講員對宣講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對于政治理論、政策法規、行為規范等,應提煉要點,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廣而告之,以便遵守執行。對需要學深悟透,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內容,則做重點闡釋。在宣講的時候多使用“貼民心、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將枯燥抽象的理論語言轉換為鮮活具體的群眾語言,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用大眾語言傳授高深理論,用具體事例解釋抽象概念,通過和黨員群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激發“心靈共振”,獲得情感認同,讓黨的政策理論易于“入耳、進腦、走心”。
課無理不服人,如2018年,為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遏制農村大辦酒席、厚葬薄養等一些存有攀比心理的陋習,加強文明鄉風建設,國家提出《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在開展這一主題宣講時,把需要群眾掌握的要點提煉出來,編成簡單易記的順口溜——“人活一世萬般好,唯有一事不省心,別的事情都不怕,最怕就是欠人情,縱觀農村紅白事,請客送禮已成風……”。再如在對全國“二會”精神進行宣講時,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和近幾年出臺的一些政策,寫了《看政府做“加減法”,讓百姓享“好服務”》的稿子。從企業稅費的“減法”與市場活力的“加法”,政府開支的“減法”與民生保障的“加法”,政府權力的“減法”與企業群眾辦事便利的“加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形象生動的事例,向黨員群眾宣講黨中央推動鄉村振興的措施,政府怎樣自己過緊日子、讓人民過好日子的所作所為,聽眾普遍反映,這樣的宣講他們愿聽、愛聽,群眾語言使宣講更具親和力。
四、交流完善精益求精。宣講稿寫好后,應在宣講團內部進行交流,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再由上級黨校專家和領導共同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把準政治方向,宣講團成員根據修改意見再次完善成稿。然后宣講員根據不同的聽課群體,靈活采用宣講方式,可以采用從頭至尾的演講,也可以采用交流、互動的討論,時間可長可短,根據宣講現場隨時調節,使每一位宣講員在學習中宣講,在宣講中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宣講效果。
一次理論宣講不可能改變一個生命體固有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宣講后,從量變到質變,可以逐步凈化黨員群眾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將黨的聲音飛入基層黨員群眾的心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黨員群眾的素養,在日積月累下營造新風正氣,讓理論之光在基層綻放,點亮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