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鄭 蕾 張 俊*
(重慶城管職業學院 重慶 400000)
衛生高職教育是發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基礎,不僅通過人才培養和技能培訓發揮教育扶貧作用,還積極參與為基層送醫、送藥、送政策等健康幫扶工作,這一“雙扶貧”身份決定了其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地位[1]。2020年是我國全面脫貧的收官之年,在即將進入的后扶貧時代,衛生高職教育如何精準定位自身發展目標,持續發揮“雙扶貧”作用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旨在厘清后扶貧時代健康扶貧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剖析衛生高職教育參與扶貧工作的現狀和困難,進而提出其有效對接并助力“雙扶貧”的策略建議。
全面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扶貧是落實國家精準脫貧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的主要手段。經過不懈努力,數據表明到2020年11月已有累計近1000萬戶因大病、重病致貧返貧的困難群眾成功擺脫了貧困,我國健康扶貧攻堅任務已接近全面完成[2]。盡管醫療衛生水平逐漸提高,但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3],將極大削弱患者自身勞動力并增加經濟負擔,成為后扶貧時代健康扶貧工作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我國慢病防治工作起步晚,任務艱巨,且缺乏現有的成熟經驗。2017年1月,國家衛健委推進“三個一批”計劃,即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將慢病防治與健康促進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如有部分民眾對于慢病認識不足、缺乏足夠重視,對相關醫保救助政策不了解;不同區域、不同醫療機構對慢病的防治工作缺乏系統管理和動態監控,信息資源不能共建互享;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欠缺,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參差不齊。故如何讓健康扶貧工作走向聚焦慢病的“靶向治療”任重道遠。
基層衛生服務要發展,人才是痛點,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由于基層醫療機構環境相對較差,待遇不高,人才流失嚴重,亟需補充新鮮血液,故職業院校作為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責無旁貸[4]。近年來在多項政策支持下高職招生生源擴大,但自身教育資源欠缺的問題也日漸突出,表現為教學設施老舊、優質師資缺乏、教學內容和方法久未更新。有部分教師脫離臨床多年,對基層衛生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時缺乏足夠信心。在社區義診中,部分群眾質疑院校教師的專業水平,所做工作得不到認可。此外,衛生高職教育因自身發展受限,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方面直接服務于地方醫藥衛生和健康產業發展仍缺乏切實有效的實踐途徑[5]。資金投入少、社會資源有限,很難得到較大資助項目也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由于沒有充分認清和挖掘自身優勢,沒能將在校資源和行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導致部分教職工參與扶貧工作積極性不高,故衛生高職教育在“雙扶貧”工作中并沒能完全凸顯出其特色和作用。
隨著后扶貧時代和后疫情時期的到來,如何鞏固現階段的脫貧攻堅成果,以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和精確管理為特點的精準扶貧是符合時代特征的戰略選擇。院校要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積極融入新扶貧戰略,深入探索衛生高職教育與精準“雙扶貧”的對接思路和實踐途徑,主要體現在五個“精準”上。
目標要精準。要正確把握精準扶貧新形勢并發掘工作中的痛點和難點,認真謀劃、主動作為,明確工作目標。要在人才培養、技能提升、創新創業、師資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切實可行的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展開合作。要建立健全以行業為主導、院校為支撐,以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和基層醫療水平提升為任務的產教研用融合培養機制,切實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健康脫貧中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
信息要精準。為充分了解健康扶貧新政策、準確把握基層醫療現狀,組織學生進行社區實踐、實習見習等活動進行現場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咨詢服務等方式獲取數據并進行分析。慢病調查除了涉及患者的病齡、職業、收入等基本信息,還應包括社保參與、疾病治療及費用負擔等情況。通過與醫護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基層醫療機構運營情況、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公衛領域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也不容忽視。院校要加強對健康信息服務的規范化管理,利用好各類宣傳平臺,聯合醫療機構、社區等做好科學的信息發布和教育指導。
培養要精準。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始終是高職教育最重要的任務,體現了教育扶貧的精髓。我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始終圍繞從事基層衛生崗位所具備的能力要求,堅持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幫助他們準確把握就業形勢,助力職業素養形成。對學生的整個培養周期可以概括為“三階段、多環境、工學結合”模式:“三階段”分別為遞進式的專業認知階段、理論深化階段和實踐提升階段,以學校-醫院、學校-社區、醫院-社區-家庭等“多環境”合作為平臺,將校內教育教學與行業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社區服務實踐等交替結合(“工學結合”)來完成人才培養任務,促進多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培養貼進基層需求的高素質技能技術醫療衛生人才。
防治要精準。按照“政府領導、全民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積極啟動、穩步推進”的指導思想,慢病防治“精準”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依托政府平臺,指導并協同醫療機構、社區機構對轄區內建檔立卡的幫扶群眾定期隨訪,完成病情、用藥、住院等信息調查,確保他們及時知曉并有效利用各種扶貧政策,為決策部門的政策制定、實施與調整提供參考和建議。②依托醫療平臺,為群眾提供送醫、送藥、義診、政策普及等惠民服務,提升服務社會、服務基層的功能。③依托院校平臺,以基層崗位需求為標準,為其培養合格技能型衛生人才,并要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用得好。④依托社區平臺,由基層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社區工作人員和學生志愿者等組成幫扶小組開展各項活動,如通過板報專欄、學習手冊等進行宣傳和教育;不定期邀請行業專家開展健康科普知識講座;組織轄區群眾參加健康知識競賽、棋牌、歌舞娛樂活動等。⑤依托家庭為平臺,落實并推進家庭醫生制,提供針對性服務;指導家庭成員和患者之間有效溝通與交流,提高家庭活力和機能,減輕家庭負擔。
幫扶要精準。結合院校自身發展特點,幫扶工作采用人才幫扶、技術幫扶、師資幫扶等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展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優化人才培養。切合扶貧攻堅實際需求,發揮院校教育資源優勢,著力培養符合基層需求的優質、剛需衛生人才。②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推進產教協同、合作互惠,幫助基層衛生機構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規范基層醫療質量管理。③幫扶創新創業。構建就業創業導師隊伍、師生融合創業團隊,重點幫扶貧困學生的學業完成和創新創業。④科技成果轉化。院校有針對性的定期送科技下鄉,組建專家團隊,開展專業講座,提升科技服務效率。⑤師資互換互學。建立雙向流動的“雙師”培養體制機制,院校教師到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實踐學習,醫護人員到院校擔任兼職教師,雙方加深了解、促進合作、共謀發展。
“精準扶貧”方略的提出,是為解決深度貧困問題而作出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扶貧方式和理念的重大轉變。在新形勢下,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也應把握“精準”方向、尋求“精準”策略,從而提升“精準”效果。高職衛生教育是新時期加強“雙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院校要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多渠道加強與基層衛生機構、社區服務機構等的合作交流,積極尋求自身發展劣勢與不足,探索符合基層衛生崗位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健全各項幫扶機制以協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其衛生服務能力,從而為助力“雙扶貧”工作提供全面、有用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