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千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第二中學,河北 邢臺 054400)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和“機械執行者”,而應該是教學的“ 研究 者”,“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具有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要求教師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所以,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積極主動地開發、豐富、研究中學歷史課程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比如,在課程目標方面,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顯性目標,還要潛心發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隱性目標。一般來說,隱性目標包含倫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價值觀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人文學科責無旁貸的任務。歷史學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學科,這種學科性質決定了歷史教育要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設。
(二)歷史教師要依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使學生樹立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乎歷史教育的成敗。如,在學習 “江南經濟的開發”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歷史 內容 時,我們會發現,江南經濟、文化取得重大進展,不是在統一的秦漢時期,而是在南北分裂對峙的六朝;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在大一統的隋唐時期,而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兩宋時期。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要實現這一目標,歷史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由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教師怎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筆者認為以下做法值得借鑒。
(一)范式引領
所謂“范式引領”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歷史內容進行講解,以此作為范例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理解學科知識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這些原理和學習方法的“遷移”實現活學活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做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如,教學時,教師可以漢武帝為范例,將漢武帝參與的重要活動分為政治、思想、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以事實為依據對漢武帝進行評價;也可以將漢武帝的重要活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分別予以評述。還可以將漢武帝的重要活動按照所起作用的積極與消極性分別評說。學生掌握了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就能夠對歷史上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評價,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目的。
(二)激發興趣
歷史課程中有許多豐富的、精彩的片段和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片段和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如,創設故事情境、媒體情境、表演情境和對話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在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開闊歷史視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不斷鼓勵學生的學習表現,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學習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創設媒體情境,播放相關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然后,營造表演情境,組織學生分組探究課題“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學生被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扮演“歷史學家”“建筑學家”“藝術 學家”和“政治學家”,收集、整理、研究圓明園被毀之前和被毀之后的各種資料和圖片,了解圓明園的歷史和現狀。最后,將調查情況寫成報告,探究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盡最大可能啟發、幫助、鼓勵他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開拓了眼界,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鼓勵并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
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收集、篩選 文獻 資料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因是初中學生,教師不必對論文的寫作規范和篇幅作過多要求。在論文的選題和立意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同時,教師要注意教導學生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杜絕不合邏輯推理的“標新立異”。教師要有意識地教導學生,學生完成小論文后,教師應及時、認真地閱讀和講評,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對于小論文中的不足與缺陷,教師應單獨予以輔導,幫助學生糾正。例如,史書記載孔子有三千求學弟子,成材七十二人。對于這一記載,就有學生發表看法,認為孔子培養的學生成材率非常低,稱其為偉大的教育家是不正確的。對此,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這種錯誤觀念。
目前,學生不重視歷史、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象在許多地區普遍存在。歷史課程和教學與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嚴重脫節,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狀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這就要求歷史教學緊密聯系現實,提供歷史與現實對話的平臺。
我們希望每一位歷史教師在歷史的世界里探索和追尋。終有一天,你會在驀然回首時,在那燈火闌珊之處,欣賞到歷史最美的風景,你會發現,歷史原來如此美麗!把它融進我們的生活,讓鮮活的生命得以滋養,生活因歷史而飽滿,生命因歷史而燦爛!這也是“陽光課堂”帶給我們的更深遠的思考和更豐厚的收獲!陽光課堂真正體現了新形勢下的“課業革命”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