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南留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數學是一門有很強的系統性的邏輯性的學科。新課標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做這樣的表述: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從中不難看出新課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重視。強調“知識結構”與“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把知識作為思維過程的橋梁和媒介。
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經常聽到不少同事談到盡管學生認真的、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但效果總不是很好。這種現象很可能是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理解水平或沒有考慮到逐步提高難度有關,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切忌拔苗助長,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發展水平。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一定要體現起點低、入口寬、可拓展性強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然后做到有的放矢,否則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只有教師一個人在表演的局面。
教學中注意到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了解的地方入手,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對教學內容的主動探究。這個過程不僅扎實了學生的基礎,也提高了學生(尤其是數學學困生)的自信心,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練習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而且對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起著重要作用。鞏固練習要遵循以下幾點:①練習要有針對性,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②練習要及時,使學生對當堂所獲得信息反復循環,實現記憶層次的轉化(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③練習要有層次性。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教師要根據教材本身的邏輯性,以及學生的認知的有序性選擇練習題,做到由易到難、以簡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師對練習題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優秀生“吃得飽”。④練習要多樣化,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同時,練習中要有反饋,教師要根據當堂練習的反饋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予以糾正。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造能力提到關系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學生在進入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之前,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但是在接受正規教育后,封閉的課堂、接受式的教學只重視學習的結論不重視學習的過程,只重視使學生學會不重視使學生會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承不重視知識的創新。學生即使有了科學知識,卻沒有相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學生有了對萬事萬物的標準答案,開始對自己的生活世界熟視無睹,不再有任何的好奇和懷疑。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如同一個零件加工廠,將學生的棱角磨掉,將千姿百態的學生打磨成一個模子、一個類型的產品。經過多年教育之后的學生個性喪失,想象力、創造力、實踐能力極低。
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問題情境能夠誘導學生提問,為他們質疑提供前提條件。不過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即使有質疑的積極性,但就是提不出問題,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層的問題。這說明學生還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還未進入探索性思維狀態。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需要給予一些質疑方法上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
(一)因果質疑。這是一種最常用的質疑方法,每節課我都創設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想一想原因,要求他們對于所學的每個概念、公式、定理,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做到知其所以然。解習題時,要求他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獲得一個正確的結果,更應了解解題的過程、思路和方法等。
(二)比較質疑。如教解不等式時,從學生已有的方程認知結構出發,通過比較相互關聯或相類似的數學現象、概念、過程、規律的異同,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出解決解不等式的思路和方法。
(三)多維發散質疑。多維發散質疑要求學生從某一知識點出發,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的變換,向多個知識點擴散,形成立體的思維網絡,從而產生許多新的問題。我們可以改變問題條件設置,一題多問、或一題多講,來引導學生進行發散質疑。通常,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需要以上一些方法的綜合運用。另外,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學生才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進而深入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有助于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學生認知、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走入學生中去,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理解、尊重和信任,激發他們的上進心,進而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教師要走入學生中去,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愛崗敬業,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被數學疑問難住,這時及時地給予學生鼓勵并能夠提供方法、方向的指導和激勵,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數學難學的情緒,從而畏難而放棄,因此,要成為學生的朋友,了解學生需求,給予必要的幫助,結合教學目標,綜合各家之長應用于中學數學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