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霄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 山東省 255000)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一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實踐和理論創新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正在進行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而作為“四史”教育之一的改革開放史地位更加重要,從中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自我糾偏、自我革命的能力,深刻感知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正是這關鍵一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在歷史上,社會主義國家圍繞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進行改革等問題出現過不同的抉擇,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命運。中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夠避免其他國家改革失敗的命運,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源于中國共產黨科學認識了改革的基本問題,既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從而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它極大改變了中國面貌、中華民族面貌、中國人民面貌、中國共產黨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它實現了我們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社會的偉大轉折,釋放出巨大的制度活力和生命力。
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改革開放成就源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源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凝聚的中國精神,源于磅礴的中國力量。改革開放史進思政課堂可有效讓學生感知祖國變化、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切實提高民族認同感、自信心與自豪感。
有助于大學生堅定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在思政課堂上融入改革開放史可以讓學生清晰感知改革開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更加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從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有助于大學生提高政治意識,堅定正確意識形態的引領,提高政治素養。世界上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各種質疑和否定之聲從未消失過。有人秉持西方中心主義論斷,有人抱有“中國威脅論”,有人試圖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貼上“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的標簽否定改革開放。在思政課堂上融入改革開放史可以讓大學生澄清認識誤區,提高政治意識,堅定正確意識形態的引領,凝聚思想共識,保持清醒頭腦、政治定力,堅定政治立場,進一步提升政治素養。
在理論知識維度融入思政課程教學,進一步拓展學習深度與廣度,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改革開放史進思政課堂可有效增強學生對祖國發展狀況的認知,掌握國家發展大勢。為更好發揮思政課堂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我們可在課程內容上充實實例。比如,在思修課程堅定理想信念章節,可以結合改革發展成就講述堅定信仰不服輸來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重要性;在弘揚中國精神章節可采用改革開放“時代楷模”們的事例來敘述中國精神內涵;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章節采用鮮活案例為文化建設提供現實基礎。在概論課中,第五至八章內容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發展的歷史脈絡,第十至十四章課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強軍、外交、黨建等方面成就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我國綜合國力的認知與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開設改革開放史專題教學,專題授課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家局勢、政策、成就,形成正確的國內局勢觀,增強自豪感、自信心,堅定“四個自信”。
在實踐教學維度融入各類思政實踐活動,打造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方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的社會實踐作為思政教育教學的“第二課堂”可有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可以在高校成立馬克思主義類學生社團,將改革開放史融入社團各類學習活動中,開展改革開放史展覽、書畫展、朗誦演講比賽、文藝晚會等,全面認知改革開放成果,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四個自信”。在暑期及各類志愿活動大學生走進基層、鄉間地頭、社區,做好改革開放史的“百姓宣講員”,在宣傳成就的同時通過自身講解更深入了解改革開放史,真正入腦入心,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在信息化維度上借助新媒體合力作用,大力宣傳改革開放史,拓展網絡思政教學的新空間。思政教育要充分發揮網絡作用,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改革開放一系列專題片、紀錄片,借助學習強國APP、校園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力量宣傳改革開放史,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感知祖國變化,凝聚起青春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