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和縣第二中學,河北 邢臺 054400)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它提示我們,教育的根本對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務是育人。十八大這一要求更好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學校教育不能將德育僅僅看成是幾門課程,更不能將德育僅僅當作是政治理論專門知識的講授。要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從做合格公民的基礎要求做起,將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貫穿到全部的教育環節之中。歷史學科被教育部納入實施“立德樹人”工程的五個重要學科之一,作為歷史教師要真正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充實教育職業的根本任務。
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不可能實施的。歷史教師必須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必須具備一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水平,這是由歷史學科性質與特點決定的。
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的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具有良好師德修養的中學歷史教師,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和楷模。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做一個心靈美的人,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經師”。歷史教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所謂“人格教育”,是指一種以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能引導人們在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中逐步形成穩定的心理結構,使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成為人格逐步完善的過程。費尼克斯說過:不經學問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穩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識的點滴積累,才能培養出穩定、健康、持續的人格。針對學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點,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幫助其養成矢志不渝的頑強意志,如介紹李大釗、詹天佑、布魯洛、伽里略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奉獻精神。另外在教學中有目地培養學生有條、有序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嚴謹規范、認真縝密的思維品質。還要有意識地指導歷史事件的縱橫向聯系和比較,從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于挖掘個體的內在潛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讓這些民族傳統美德在新時期發揚光大,是今天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認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想收到實效,真正使我們的傳統美德薪火相傳,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傳統美德的價值和魅力。
歷史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講真史,做到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如果是為了渲染課堂的氛圍和提高歷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對史實進行調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謊言更加容易拆穿。這樣不但沒有達到我們最初的教育目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的。
歷史老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而與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歷史教學以史實服人是必須的,同時,以情動人也是萬萬不可缺的。
也就是歷史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聯系實際。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拼棄“所謂壞,就是絕對壞;所謂好,就是絕對好”的片面觀點,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以時代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
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原則,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
“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
每一個地方的建設和發展,都克服了重重困難,是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結果。教師要因地制宜,善于挖掘、盤活和利用好鄉土德育資源,因為它是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活教材”,充分利用圖表、影視,參觀、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世界的印象,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收到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揚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有職責和義務作好這個功德無量的工作。“立德樹人”是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堅持“立德樹人”,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青少年學生,才能使青少年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使青少年學生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