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城西小學,河北 承德 067500)
高質量的課堂導入很容易把小學生從紛亂的思緒中拉回到課堂上,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得以集中。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導入呢?下面我總結其中的幾點論述。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學“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了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投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后,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說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并說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變化的。這時老師接著說:“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此現象。”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學生學習新知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在導入新課時,需要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必然促使學生自覺地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狀態。如在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乘法時,教師可先將加法算式“2+2+2+2+2=”出示給學生,并問:“你們能迅速地算出得數嗎”?由于加數小,學生能迅速算出。緊接著,教師再出示一個加法算式“6+6+6+6+6+6+6=”,這樣學生就要算幾秒鐘,老師告訴學生不用加法計算也能一下計算出答案。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也急于想知道計算方法。甚至有的學生給老師出了好多這類似的算式,我快速準確地算出,學生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加法計算,能準確地很快算出這樣的算式嗎?”學生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學生急著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算的,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最大的愿望,自然地進入了乘法新課的教學。
很多數學故事中蘊含著數學思想方法,對培養數學意識、數學觀念很有好處。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教學內容,編了一個生動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從前有一座猴山,山上有很多猴子,這些猴子最愛吃西瓜。有一天猴王買了3 個同樣大小的西瓜分給小猴吃,它把第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 塊,分給猴甲1 塊,猴乙見了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毫不猶豫地把第二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 塊,給猴乙2 塊。猴丙更貪吃,抱著說:“我要3 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個西瓜平均分成12 塊,給猴丙3 塊。故事講到這里,我說:“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同學們一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說:“猴甲分得多。”有的說:“猴丙分得多。”還有的說:“一樣的。”接著我直觀演示分瓜過程,最后得出結論:分得一樣多。此時便順勢引導進入新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為傳統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促進了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同時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多媒體這一新穎而又有趣的教學媒體充滿了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課前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播放——動物騎車大比賽:森林里要舉行騎車比賽,這下可忙壞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它們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做車,車輪的形狀千奇百怪,有圓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橢圓形的。“下面請同學們來預測一下,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騎圓形車輪的小動物。”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展示,順利進入了新課學習。
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教學中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這是教學中最常見的導入法。其優勢在于實現了對舊知識的復習,同時幫助學生加強了知識點間的聯系,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給出兩道相關聯的一步應用題,讓學生解答,然后將這兩道相關的應用題組合成一道應用題,這樣學生既鞏固了一步應用題的解法,又由已知過渡到新知,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學內容,精心設計和運用有趣的導入,為教學奏出一首迷人優美的序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