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龍巖小學,貴州 遵義 564703)
審好題是正確做出數學問題的一個重要前提,簡單來說,審題就是準確明白題意,一般包括做題之前對題目中已知和未知條件的總體把握,解題過程中需要對題意進行仔細深入地分析,在答案算出后還要能夠對結果的正確與否進行檢驗,在檢驗中鞏固知識點。要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需要長期的經驗總結、反復練習和鞏固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題目中的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幫助學生正確解題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這一節內容時,通過課前練習發現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是難點,我是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數意義的:上課一開始便讓學生從身邊或者自己的身上找出百分數,并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穿的衣服的面料成分含量,或者喝的飲料成分的含量來展示自己所找到的百分數,并說出自己所理解的意義。比如某個同學找到自己校服棉的含量占80%,是把整件衣服所有的成分看作單位“1”,棉占其中的80%,果汁飲料中果汁占飲料的10%,是把整瓶飲料看作單位“1”,果汁占其中的10%等等,通過學習好的同學的展示,其他同學能夠模仿的說出這樣的話來,但是在他的心里對于80%或者10%到底是多大的數,我們就可以通過畫百格圖的方式感受數的大小,把抽象的語句變成簡單的圖形,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含棉量占整件衣服的80%,那么還有20%就不是棉,果汁占整瓶飲料的10%,那么剩下的90%就有可能是水。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有可能想到,哇,我花錢買了這么多的水來喝,讓學生通過用圖的方式聯系實際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并且能將百分數的意義在生活中拓展開來理解。
在小學數學中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采用聯系生活實際找出身邊的事例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定義,呈現的形式可以是生活中的實例,也可以也幻燈片、動畫呈現,還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掌握。一旦基礎打牢了,學生在做題時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很多時候就會認為“讀”是最簡單的一個環節,讀幾行題目只需要幾秒鐘,小學生只要基本漢字認全了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其實這是一個認知誤區,倘若教師不給予幫助,學生很快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一現象的背后,就體現了讀題的重要性,讀題是學生學做好題的第一步,必須充分重視題目的“讀”。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的《100 以內數的認識》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在一幅圖上畫著三只小青蛙,小綠說:“我吃了35 只害蟲。”小跳說:“我吃的比你少一些。”小豆說:“我吃的比你多得多。”接下來就是一個表格,小跳和小豆各吃了的害蟲只數是28 只,40 只,還是80 只。這是一道圖文并茂的題,學生在自主練習時看到的首先是有三只青蛙的圖,學習能力好一點的同學,能把三只青蛙的對話讀出來,可是要選擇哪只青蛙吃多少只害蟲,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那我們就可以采用老師先引導學生讀一讀,并且把對話中的“多得多”、“少一些”讀重一點,讓學生注意聽,并找出“多得多”和“少一些”這樣的關鍵詞圈起來,再讓學生來像老師一樣讀,同樣也要把“多得多”和“少一些”的語氣讀得重一些,讓學生在有感情地讀的時候充分地想象這兩只小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蟲,那么在后面學生選擇小豆和小跳各吃了多少只害蟲時就很容易了。我相信學生在理解了“多得多”和“少一些”這些詞語的意義以后,在讀小豆說的話時,他的臉上會洋溢著一種自豪的表情,而讀小跳的話時,語調就要低一些。在自己讀的過程中初步了解題目的意思,在聽的過程中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并圈出來,在表演有感情的讀的過程中準確理解題目的意思,并培養了學生的數感意識,從而在教學中把語文、數學、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我們學生的審題能力。
不管是哪個階段,在進行題目解讀的同時還需要準確把握題目中出現的、不可忽視的關鍵性詞句。因為所有的題目都是由字眼、詞語、句子組成,關鍵字詞往往就是解題的關鍵,表明了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系。當學生養成在題目中找一找、圈一圈重點詞句的好習慣時,就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題意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在相應的題目條件下正確運用各種示意圖,如集合圖,線段圖等,可以迅速找出題目需要求解問題的正確途徑,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與做題正確率,提高學生數學分析的能力。由于圖形具有更為直觀、簡潔的特征,當學生對文字感到無從下手時就可以借助圖形進行理解。
例如,在題目“小明的媽媽買了一些橘子回來,小明第1 天就吃了這些橘子的一半還多兩個,這時還剩下三個橘子,媽媽買回來多少個橘子”中,如果學生僅憑文字描述與想象力,很難快速想出解題方法。但如果借助畫圖的方法,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圖畫,把媽媽買回來的橘子用正方形或者圓形表示出來,吃了一半就把其中的一半涂色,還加兩個就要在另外的一半中標出兩個并涂色,還剩下3 個就標在沒有涂色的部分,這樣就能夠輕易的看出這些橘子的一半實際上就是多吃的兩個加上剩下的3 個,合起來就是5 個,那么全部橘子就是10 個。本題媽媽買的橘子的總個數未知,吃的一半橘子當然也不知道,只看文字描述,想要找出他們之間的關系還真是很困難,但是我們通過畫圖使抽象的數量關系變得直觀,由此可以看出,用圖形解決問題可以起到攻堅克難的作用。
恰當的在審題過程中轉化解題思路,將不易理解的問題轉化為直觀的、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數學世界的奇妙,提高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這也是對學生審題能力的鍛煉,舉一反三的方法歸納有助于學生通過更少的訓練達到更好的聯系效果,有效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那么平時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有意地幫助學生養成畫圖解決問題的習慣,樹立數形結合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俗話說千金難買回頭看。解決數學問題就是首先通過讀題,在審題過程中找出未知量,明確已知量,理清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能夠為學生接下來的解題過程掃平障礙,找到出路。但是沒有人能一直保持不做錯題的記錄,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在每解決好一道題以后,都要回頭重新讀題目,理清數量關系,把計算的結果帶入其中,看是否正確,而且老師在示范這個過程也是不能缺少檢驗這個過程,這樣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正確率,才不會導致前面的辛苦付諸東流。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生活化的數學課外讀物,從學生的生活場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讓更多的數學信息走進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內容變得具體可感,讓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的過程中,運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解決難題,增加知識面,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外讀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審題能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使學生通過對題目信息的獲取,借助數學審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各種條件之間的數量關系,以增強正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任何能力得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總結與方法培養,從讀題開始,到做完題目之后的檢查,包括做完題目后的總結與升華階段,都需要各方的共同付出。只有教師通過更加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助,才能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