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山第二中學,重慶 404700)
隨著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新課標對物理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更是從物理核心素養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要求。體驗教學通過觀摩,或者直接使教學活動再現,使得學生進入教學內容描述環境中進行學習和體驗,更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物理在線教學模式應用越來越廣泛,開拓了教學新渠道,如何將線上教學與在校教學有效的鏈接起來成為教育者關注的內容。本文將以初中物理壓強教學應用為出發點,探討體驗教學在線上與在校教學的鏈接方法,希望對初中物理教學提供幫助。
初中生年齡小,他們的認知能力還不是很強,很多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完成。受到應試化教育的影響,初中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過程一般為:教師直接講解物理概念、學生聽講記憶、教師提問、學生做題的過程,整個課堂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存在大量填鴨式教學內容,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比如體驗式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情境創設、翻轉課堂等,在課堂上應用較少,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弱,滿足不了物理新課標的要求。
線上教學相比線下教學雖然新穎性較強,但是對于物理學科來講,線上教學在展示物理實驗中并不如線下教學更直觀,因此當學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線上教學后,教師要及時通過了解學生物理學情,在線下課中增加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可以創設以下體驗式實踐活動:(1)準備10個氣球,讓學生體驗親自踩破時的聲音,了解壓強的基本原理。(2)準備20 個氣球,呈直線的排布在地面上,在其上面放置一塊木板,提問“如果讓一名學生踩上去,氣球會不會爆炸?”,學生在經歷了前面的踩破體驗后,會慣性的認為所有的氣球會破裂,但是實際物理現象是所有氣球完好。以上兩個步驟的體驗活動,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產生出想要探究原因的內驅力,可以慢慢的引導學生從線上教學中慢慢過渡到線下教學中。
學生在體驗了壓力產生的效果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讓學生猜想壓力作用與那些因素有關,在體驗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一只手的手掌頂住氣球,另一只手的手指按壓氣球,觀察氣球在壓力作用下的變形情況,逐漸增加壓力,體驗手指的感覺。在一些列的體驗活動結束后,可以提供小釘板、鉤碼、海綿以及橡皮泥等,將學生分組探究,小組選代表匯報,采用這樣的手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物理核心素養。
在線上教學體驗活動中,教師雖然也能通過視頻的方式對物理現象進行展示,但是學生的體驗通常不是立體的,專注力不會很集中。進入到線下教學中時,教師可以通過有效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對體驗過程中的情境碎片進行回憶和思考,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可以設置這樣的課堂問題:“用手指按壓氣球后,兩邊的變形量是否一致,為什么?”、“壓力增加后,變形量為什么加大?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壓強探究活動中,你采用了哪種探究方法?如何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迅速從線上教學思維定勢轉變到線下教學實踐活動中,激發他們的課堂表現力,挖掘探究活動潛能。
物理概念往往都是比較抽象的,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教師一定要將抽象物理概念通過各種方式變得更加直觀,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思維產生碰撞。通過以上活動的體驗過程,學生對于壓強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并歸納出了結論:(1)對一個物體作用時,如果壓力相同,受力面積越小,作用力產生的效果就會更明顯。(2)受力面積相同時,作用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顯。上述這些抽象結論雖然都是定性的,但是通過學生的自己探究,將會形成一般的概念,對壓強有了深刻的認識。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壓強概念,教師可以組織課堂游戲式體驗活動:提供三個大小一樣的文具盒,讓一位學生隨便擺設文具盒(單層或者疊加),創設各種壓力產生情境;另外一位同學對不同情境下文具盒產生的壓力效果進行說明,并用壓強的概念講明道理,然后交換角色重復該過程。在游戲環節中,教師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引導學生分類對比,讓他們逐步認識到單位面積上物體承受的壓力大小就是壓強。因此,在線上與線下教學過渡中,教師一定要通過各種體驗式活動,讓學生自己將抽象物理概念變成直觀的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理解力。
綜上所述,線上物理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理學科的學習途徑,但是對于物理這門重實踐課程來講,體驗式教學并不能完全發揮出效果。在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鏈接時,教師可以嘗試采用體驗式教學的形式,通過創設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有效問題,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性,讓他們的思維產生碰撞,發展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