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林
(河北省張家口經開區姚家房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情境教學是一種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環境、利用教學手段、設置教學情境、增強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通過在美術教學中設置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體驗學習快樂,感受美的熏陶,提高美術學習效率,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然而受情境教學諸多優點的吸引,在小學美術情境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逢教學必情境的現象,進而產生了盲目、片面、錯誤設置情境等問題,導致情境創設不僅無法引起學生感情共鳴,還阻礙了學生知識、技能、方法的獲取,以及健康身心的塑造,因此,必須在正視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保證小學美術情境教學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感知能力,盲目、片面甚至錯誤的創設情境,進而影響情境教學功效的發揮。
首先,盲目設置情境。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逢教學必情境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種盲目地設置情境教學,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情境教學的創設應考慮其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并不是所有的美術教學過程都要設置情境,當學生對教師所要設置情境對象比較熟悉、易于理解時,可忽略此情境,進而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情境中,從而保證所設置的情境連貫、有效,為學生的美術學習提供幫助。
其次,片面設置情境。在情境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的片面理解,導致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將“情境”等同于“現實生活”,將“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等同于“優化的情境”。而有效的情境教學應該是既要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又能承載美術教學任務,恰到好處地兼顧到學生特點及美術教學特征,讓教學走向有效、生動、深刻。因此,若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設計,甚至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學,那就是片面性的情境設置。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沒有真正擺脫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狀態。在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學時,讓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參與者。
最后,錯誤設置情境。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識不夠深入,往往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合要求,甚至走向錯誤道路,無法真正發揮情境教學的啟發、引導思維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美術情境教學效率了。這就要求教師加深對情境教學的認識,補充情境教學相關專業知識,借鑒情境教學先經驗,以高度的責任心以及對學生的耐心和愛心,開展和實施小學美術情境教學。
針對上述小學美術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為了使情境教學生動有效、更有趣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可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當情景在學生眼前展現時,無形之中成為學生感知事物的刺激物,呆板、機械、常見的東西,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應盡量創設形式新穎的情境,或者通過新鮮事物,引發學生的新奇感、激發學生觀察情境及學習興趣。例如,小學美術教學可通過多媒體、畫作、音樂、實物演示、師生扮演角色等教學手段,再現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相關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但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設置情境及設置什么樣的情境,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都必須以教材特點和教學要求為依據。形式新穎,是為了打破傳統美術教學的沉悶、單調的格局,而并非是華麗形式的堆砌。
感知能力培養是小學美術情境教學中關注的重點內容,可利用美術作品本身強烈的視覺感來實現這一目標。在培養學生感知能力之前,需強化學生的視覺性。學生通過生活情境的視覺沖擊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激起藝術構思,產生興奮和創作欲望。例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如果一個沒有經歷過戰爭所帶來苦難的人很難理解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戰爭痛苦和無助。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5·12 汶川大地震”的圖片、視頻讓學生感知災難給人類帶來的恐懼、痛苦和無助,然后再將學生的這種情感和體驗遷移到《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上,進而找到“汶川大地震”與“格爾尼卡”畫面的相同點,更為直接、有效地讓學生感知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主題。
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美術課程學習過程中,興趣的好壞決定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在美術情境教學中要盡可能地通過興趣激發培養學生的美術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掌握美術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揮自身的美術創造性能力。雖然美術創造力不同于一般的創造力,但通過美術的創造活動可以培養人的一般創造力。美術教育對學生創造性的鼓勵和培養,必然會形成一種創造意識,一旦這種創造意識形成心理定式,就會自動地滲透和泛化到他們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它們追求創造和革新,通過創新推動國家社會的迅速發展。
美術創作活動需要一定的技術作支撐,而掌握有關技法需要一個實踐探究的過程,實踐的次數越多,實踐時間越長,探究的機會就越多,掌握技法的能力就越強,因此,應結合美術教學相關內容特點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情境。例如,在剪紙課程教學中,除了要了解剪紙藝術的特點、分類及發展等相關知識外,還要讓學生更多地學習各種折紙法、紋樣處理、具體剪法刀法、操作流程等有關技法,然后通過反復實踐和自我探究才能剪出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剪紙藝術。通過反復實踐探究獲得相關技能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美術的語言、形式法則、構成原理等知識和方法,對美術素養的形成起到核心支撐作用,這種支撐作用才能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美術作品及美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