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菊
(德惠市第一小學,吉林 德惠 130300)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期,此時期內對孩子們進行道德品質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以及認知能力培養(yǎng)等,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因為這事關孩子們以后的成長和國家的發(fā)展。
很長時期內,在學校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們都普遍重視語數外等基礎學科教學,但卻對體育和音樂以及道德與法治等副科教學不太重視,細究可見,就是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并且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教學經驗極度匱乏。小學生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并且他們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師對他們盡是講一些大道理的話,學生就像鴨子聽雷一般,毫無收獲,所以教學也就自然不見成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期間,教師的傳統(tǒng)教法都是滿堂灌,學生們被動聽講,老師怎么教,學生們就怎么去學,根本就沒有獨立思考和分析的時間,還有就是因為小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不高,大量理論講解必然事倍功半,難以調動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
第一,建立自主學習課堂。所謂生態(tài)課堂,即為綠色課堂,是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在生態(tài)課堂上,學生會在教師層層引導下,從最開始的不知道到知道,從不能到能,學會自主的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處理問題,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實現(xiàn)自我升華和自我成長。在進行“快樂過新年”知識教學中,孩子們對節(jié)日由來產生了濃厚學習興趣,教師要適當點撥,讓他們自主查閱資料,然后和同學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學習動力也會大幅度提升。
第二,建立自我教育課堂。生態(tài)課堂講求以生為本,要為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所服務。生態(tài)課堂的進行以學生發(fā)展為基礎和前提,教師要負責不斷的引導學生去完善自我和發(fā)展自我。如在寒暑假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去了解國家大事,形成愛國主義精神,利用“感謝他們的勞動”一課作為教育契機,通過線上回顧往年春節(jié)快樂場景,將畫面轉移到“逆行人”畫面,讓大家深切感受到醫(yī)護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的諸多感人事例,震撼學生內心,引發(fā)其共鳴。教師要細心引導,讓學生自主選擇渠道去搜集“逆行人”的相關信息,從中感悟我們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擁有一個感恩的心,未來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為廣大人民服務。
第三,建立個性化課堂。生他課堂其實也是個性化課堂,是推崇學生各抒己見的課堂。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給予他們的尊重與呵護,最大限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使之個性得以彰顯。比如在進行“我也能行”教學中,教師要勸誡孩子們:只要肯付出努力,我沒每個人都能成功。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課堂成為學生們放飛自我的舞臺,跳舞、唱歌、繪畫、踢毽子、講故事等,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讓他們樹立自信。
第一,步入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生活實際,將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課程教學的主材料。在課堂上要進行生活再現(xiàn),和學生生活相貼近,真實反映生活,從而觸及學生心靈,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并且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和效率。“安全地玩”一課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做相反”課前游戲活動,然后配置消防車輛刺耳的聲音以及哭泣聲等,讓學生猜想出現(xiàn)了什么事情,接著教師要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素材,可以是游戲發(fā)生的事故,然后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觀后感。通過課前游戲組織,課前游戲的輕松快樂和平常對安全的忽視就形成了顯著對比,讓學生去認真分析怎么才能玩得既安全、又開心。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貼近去進行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真實的活動情境,及時幫助學生解開心結,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
第二,體驗生活。憑空想象便不能有真情實感,所以若要想真正融入生活就要身處其中。當前各級別、各年齡段的教育都要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道德與法治教育亦如是,在教學中要豐富孩子們的生活,教會他們珍惜生活、快樂生活的道理。“風兒輕輕吹”教學期間,教師要創(chuàng)建生活化課堂,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之中,傾聽風兒輕拂柳葉的聲音以及蟲鳴鳥叫的聲音,身處大自然之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禮。期間可以組織和風兒有關的游戲,和自然界親密接觸,教授給他們一些物理常識,在不斷的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猜想,多動手、勤動腦,快樂游戲、創(chuàng)意生活[1]。
第一,自我主導。在進行“地球——我們的家園”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首先用多媒體放映《美麗的地球》視頻,讓孩子們初步了解地球之美和地球的無私,之后提出“地球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所以索取呢?”這類問題,讓學生以課文為主導,主動且深入的分析地球和自身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會結合自己衣食住行以及娛樂活動等,通過自主探究去總結出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原料都源于地球。教師要問“那么我們要如何開采和使用地球資源呢?”,引導孩子們在此思考,探究怎樣去科學開采資源和使用資源,分析和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模式。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變以往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第二,自我練習。“地球——我們的家園”教學期間,教師要鼓勵學生聯(lián)想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比如森林破壞、水污染、全球變暖等,讓大家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相關資料,通過改變和設計后形成新活動和新游戲以及新故事等。課內學生自己練習和探究,還可以組織情境表演活動和討論活動等,發(fā)散學生思維,讓班級全員都懂得破壞地球的壞處,讓大家形成一種責任感和緊迫感。這種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生態(tài)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必定會懂得更多的道理,也會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