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立艷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田壩鄉水田壩小學,湖北 宜昌 443605)
在小學教育階段,我們城建的邏輯思維推理形式有:演繹歸納法、分析概括法、抽象理解法和對比分析法。針對不同的推理方式,教師要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采用不同的推理方式,提高學生的推理思維和能力,與舊知識接軌,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和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實現高效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給課堂制造懸念,提高學生的探求欲望,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效果。這也是我們通常增加師生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利用問題不僅能夠抓住主體,采用師生共同學習和探討的方式,實現“教”與“學”的統一[1]。并且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抓住數學知識的要點,對學生進行顆粒啟發和指導,通過對問題脈絡的梳理,讓學生掌握思考方向,并對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和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拿出一些一個標有1 千克的大砝碼,和一些相應克數的小砝碼。對學生說明:大砝碼是1 千克,小砝碼有100 克、50 克和10 克的。讓學生閱讀材料后,根據等量關系1 千克=1000 克,推測出其他小砝碼的克數。學生開始觀察這些小砝碼,然后紛紛提出自己的猜測。因為每個同學的看法不一樣,所以所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在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猜測出來的答案記錄在黑板上。最好利用天平來證實學生判斷。看誰推測的準確。當進行實驗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課堂學生氣氛也會變得更加濃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進行猜測,這本來就是一種推理過程。其推理依據就是等量關系1 千克=1000 克。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也是因為利用這個等量關系,來經常猜測的,正是因為學生有了相關的數學概念,學生才能夠完成推理過程。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有些學生可能因為這方面能力的不足,不能夠有效展開思路,進行推理,這時候教師需要結合實驗,來幫助學生理清推理脈絡,建立更加系統的數學知識[2]。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依賴真實的情境,建立實驗教學方式也是滿足學生對課堂的要求,實現高效課堂的一種方式。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開展多種思維的推理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推理能力。對于數學教育,其推理過程有很多,利用實驗推理,是建立在真實情境中的一種有效方式,不僅提高學生對數學推理的過程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不同看法[3]。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三角形的概念,并對其概念有了認識之后,再給學生展示一些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個時候學生因為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當學生拿到這些圖形的時候,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到與三角形關聯最大的圖形,因為學生的思維不一樣,當然學生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教師這個時候要對每一種情況進行分析,不管是學生給出的答案是長方形還是平行四邊形,教師都要耐心聽學生的見解。尊重學生的想法。然后根據最后大多數學生的意見就平行四邊形展開實驗,當學生發現兩個正好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時候,那么這個推理結果就可以得出來了。即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兩個三角形的面積。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可以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為:S 三角形=長x 寬÷2 。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進行對比和推理,最后得出答案。以此順利完成推理過程。
小學數學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為了提高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情境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認清數學問題。這也是一種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一種方式。基于小學生思維能力普遍不足的情況,采用生活化教育,構建真實情境,避免設計一些需要運算的題型,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更直接的學習方式[4]。比如在學習《認識錢幣》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真實購物的場景去分析,通過不同數值的錢幣能買到不同價值的物品,我們可以推理出,錢幣其實是具有真實價值的。且不同數值的錢幣其所能體現出來的價值也是不同的。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認識錢幣,比直接對照課本講解,更能夠讓學生理解。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育中,學生的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維的縝密性和嚴謹程度,縝密的思維不僅能夠讓學生思考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更能夠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這也是實現高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提高學生推理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