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樂平市第六中學,江西 樂平 333300)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詞占據(jù)了不小的篇幅,其中不乏辭藻華麗、情感內斂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初中生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還無法準確把握,因此才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對古詩詞的鑒賞,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而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時候需要突出詩詞的韻味,也需要考慮學生實際學習的需求,將古詩詞中蘊含的內涵挖掘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
在古詩詞鑒賞中為了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要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和詩背景,詩人的性格、人生經(jīng)歷都會在他所寫的詩詞中留下印記,探究詩人的背景也對我們挖掘古詩詞內涵和情感有幫助。[1]
例如我們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時候,就可以為學生介紹他是生平事跡幫助學生了解詩詞的情感基調。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這樣的介紹:陶淵明一生做過幾次官,也想過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抱負,但是最終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和世俗的束縛,選擇了離開官場、回歸田園生活,直到現(xiàn)在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還為人贊揚,而《歸園田居》這首詩表達了他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愿望。這樣介紹陶淵明其實可以讓學生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后面解讀詩詞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也能將詩人的一些經(jīng)歷和詩詞相結合,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像“種豆、理荒穢、荷鋤歸”這幾句其實就比較明顯,是陶淵明在描寫自己回歸田園之后的一些活動,而重點的表達詩詞主旨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一句在我們介紹完詩人的生平之后,學生就能容易的解讀出來了。最后一句“但使愿無違”其實就是作者在表達自己不會違背當初遠離官場的心愿,使整首詩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脫離官場的歡欣、回歸田園的快樂,也有對官場的厭惡之情。
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常常會使用一些意象進行指代,比如“楊柳”常用于表示離別;“月”常用于表示鄉(xiāng)愁;“鴻雁”常用于表示書信等等。這些意象既使詩人的情感得到抒發(fā)、表達,也讓詩詞變得更加優(yōu)美,但是對學生而言這些意象加深了他們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難度,很多學生也分不清詩句中哪些描寫是意象,哪些不是。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的時候需要和學生一起找準意象,這樣才能真正感知詩詞的情感和內涵。
比如我們在教學《春夜洛城聞笛》的時候,其中有一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一句中有一個典型的詩詞意象“柳”,對教師來說這是很明顯的一種詩詞意象,但是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還不能理解“折柳”的含義,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其他的詩詞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可以用“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楊柳岸曉風殘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些詩句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學生在觀察這些詩詞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詩句無一例外都是表達離別的情緒的,當學生思考到“柳”這個層面的含義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柳就能代指離別呢?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為學生進行解答,柳和留是諧音字,而古人又有折柳的習慣,因此看到柳的時候自然會有“柳—留—離別”這樣的聯(lián)想,而這樣解讀之后學生自然就能理解《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中的“折柳”所表達的情感,對“柳”這個詩詞意象的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
蘇軾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2],這其實就點出了詩詞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好的詩詞會讓人在閱讀之后產(chǎn)生畫面感,既然詩詞有這樣的一個特點,我們自然也可以通過圖片、畫像等反過來對詩詞進行解讀。
比如《使至塞上》這首詩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句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在解讀這句詩的時候就可以配上沙漠的精美圖片,幫助學生從色彩、線條、構圖等方面進行理解。詩句中“大漠”和“孤煙”其實屬于線面結合,懸在天空的“落日”和地上的“長河”則是兩個單獨的畫面,同時大漠孤煙和水中落日都是自然景象,這就使得這句詩給人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對稱的感覺,形成了比較自然、統(tǒng)一的畫面。同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都會給觀者一種孤獨的感覺,更能襯托作者的凄美哀婉的情緒。
總而言之,古詩詞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既能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他們的綜合發(fā)展。而要想幫助學生學好古詩詞,我們就需要做好古詩詞鑒賞的教學工作。上文中筆者提出了一些古詩詞鑒賞方面的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其他的有效策略,這些都需要教師自己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