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濤
(河北省唐縣第一中學,河北 唐縣 072350)
首先,傳統的教育觀念有所轉變。大部分教師通過“間接啟發式”逐步實施素質教育,在傳授化學知識時,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記憶、思維等方法,實驗課上狠下功夫培養學生準確、熟練的操作技能;不少教師靈活使用幻燈、錄相等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及時的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自己探究。
其次,中學教育環境變化明顯。教師通過質疑問難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在傳授知識中培學生養創新思維。學校網絡中心、圖書館或其它場所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會、社團等課外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實踐的參與度,基本落實了學生實踐創新的過程。
從家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狀況來看,大部分家長從“壓制型”教育轉為啟發、幫助的“民主型”教育,積極鼓勵孩子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領域,不少家長不但支持學生參加科技、環保、等方面的課外或校外創造活動,還能陪同孩子一起實驗、創新(民主型),使教育環境有了大的改善。
社會作為學生創造力培養的主體發揮著重大作用,各社會機構、團體組織開展的特色科技文化宣傳、化學知識競賽,以及與化學相關的環境保護、水污染調查、礦產分析都能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每年的化學競賽、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讓學生與科學家零距離對話,激發了化學科學素養。
盡管國家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但無法擺脫應試教育,升學仍是學校頭等大事,升學成為教和學的目的,應試成為教學工作的中心。為了應付考試,課堂上教師介紹解題方法,學生演練習題,學生處于緊張被動的接受狀態,削弱了素質的培養。
雖然教師和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但受教育體制、自身素養限制,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調查發現老師一般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僅從成績評價學生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轉變。學生畏懼教師,教師不能平等、寬容的對待學生,使得在營造學生“敢于質疑”的環境上存在問題。為了升學增加的‘額外’作業也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生雖然知道創造發明對社會、個人意義重大,但在有利于創造力發展的活動中參與度較低。還有少數學生對培養自身創造力方面認識不足,缺乏適應社會的自信和參與競爭的勇氣,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現行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學生創造力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教材尚未廣泛推廣,一些不合理的內容仍在實施,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發展。改革中明確提出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盡管“探究”學習方式對中學生科技素質和創造力的培養非常有益,但相關學科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嘗試進行完整的實踐與創新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多。
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教育方式均有進步和改進,但部分教師授課仍是“灌輸式”,甚至有家長用打罵的方式教育令人吃驚!文化程度低的家長群體和堅守傳統教育理念的教師都需長期培訓轉變理念。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和人才觀。
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建立師生間平等融洽的關系。
1.注重化學史教育,激發創新意識;
2.注重啟發式教學,調動創新思維;
3.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失敗的精神;
4.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的精神。
1.理解原理,創新實驗方法;
2.想方設法,創新演示實驗;
3.結合教材,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
1.加強課堂內的探究活動。
2.加強課堂外的探究活動。
學生自主創新主要受平時學習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風格、家庭教育、教學環境、辦學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效能,構建適合學生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對學校而言,學校提供科技創新硬件條件越好,學生能表現出較高的創造力水平,學校科技創新重視程度越高,學生的想象力越突出,可以說,教師和學校的培養對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