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內疚情緒是兒童自我意識中重要且復雜的組成部分,是個體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不足或造成不良后果后產生的緊張不安、惶恐的不良體驗并試圖采取措施彌補過錯的情緒。其具有相當的社會意義,在弗洛伊德看來內疚情緒是發生在自我、超我之間的對立。而內疚情緒的分類諸多,如代替性內疚、群體內疚等,但是無論內疚以哪一種形式出現,都在個體行為和道德決策、社會關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內疚情緒的發生在兒童2-3 三歲之間,繼而內疚將會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直至成熟。良好的內疚情緒形成,是一個人健康情緒內核的基礎,有助于兒童繼續發展內省習慣和行為自控,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與行為準則,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完善,而過度內疚或內疚缺乏則不利于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前者容易形成自卑和退縮行為,后者則容易產生行為失控和其他越界行為。
根據相關理論,有學者認同幼兒產生內疚情緒的時間不會早于2.5 歲。在此之前,幼兒由于不能理解規范、標準等概念,缺乏對自身的認識和對外界的判斷能力,從而處于不能依據自身或他人行為而產生匹配情緒的階段,稱之為內疚前階段或空白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幼兒的情緒會像五彩斑斕的調色板,顏色隨機碰撞出現,即其產生的反應是模糊的、隨機的、混合的。其典型表現是在父母或他人指責其某種行為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常常會集中在其他事件上如人物表情、聲音和色彩上,并常反饋以歡愉、好奇等看似不恰當的反應。其主要原因是此時幼兒沒有是非概念,更不能將其與自身行為匹配、與結果相聯系。但此時父母正確地指出、分析問題并非沒有意義,能在內疚前階段中培養兒童良好傾聽父母的習慣,增強對父母言語的認同感,有利于在內疚形成的其他階段進行正確引導。
Lewis 等學者認為在幼兒2.5-3 歲時,已經具備產生內疚情緒的基礎,即其能夠了解規則和情緒,從而進入到情緒的第二個階段,內疚的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形成了不完全內疚形式,主要以產生緊張、慌張不安等情緒為特點,雖然不能預判事情的后果但可以隱約感覺這件事不是父母所要的。同時幼兒也能從父母的肢體、表情上感受部分負面情緒。幼兒開始有簡單的規則意識,有了部分是非判斷能力,但是還不能做到利用規則衡量自我行為,即規則的內化,且這種不安和慌張只停留在情感層面。在這個階段,幼兒逐漸具備接納、理解規則的能力,家長應在此階段加強引導幼兒學習行為規范和是非觀念。
隨著幼兒對他人的情緒把控能力的提升,共情能力會使得幼兒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兒童可以判斷出他人的內部狀況和自我在這一刻是有區別的,而產生區別的原因與自身行為有關,同時可以模擬、體會他人的苦惱和不愉快。進而對于他人提出的要求做出理解,并進行補償。近年來許多研究結果都指向內疚這種負性情緒可以是有益的,當個體產生內疚情緒時會傾向于采用利他行為來消解不道德感,即道德補償行為使得兒童在這個階段不僅僅是在情感上感到不安和緊張,同時會根據內化的規則衡量錯誤的程度,然后做出行動來消解這種負罪感。而當這種利他行為不能實現消解功能時,幼兒會衍生出其他方式如多比效應等來盡可能減輕不舒服的感覺。當然,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兒童選擇的方式不同,一般來說能及時消解自我負面情緒的兒童會傾向于借助外力來改變自己;相對承受力不強的兒童則會傾向于利他行為來進行補償。
隨著兒童社交活動的增加,幼兒的責任意識逐漸完善,標志著內疚情緒的成熟。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兒童不斷用內化的規矩和準則要求自己,不斷地規范自我行為,在內疚成熟階段中幼兒的內疚情緒不僅僅是出現某一錯誤行為發生之后,也會體現在行為未發生時,或對正確行為沒有達到自身標準之時。實現自我價值的程度被納入兒童的“行為準則”,程度過低也將導致內疚感的出現。如果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適度提高自己的要求,適當降低產生內疚的閾值,會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和有更強的目標感。但過分地提高要求或降低準則,都會產生不健康的內疚情緒,即過分內疚或內疚缺失,不利于兒童其他自我情緒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