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外國語學校,浙江 金華 322100)
閱讀課作為高中英語課堂的主要課型,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至關重要。高效的閱讀課應當為學生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表達。本文采用課例研究的方法,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6 Unit 1 Art 中的文章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的閱讀課教學設計為例,分析閱讀課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并探討相應的優化方案。
國內外學者關于教學設計的研究主要基于三大學習理論(宋武耀、崔佳2018),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物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建立聯結的過程,強調外部環境對學習的決定作用(張益 1983)。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以講授法為主,強調課堂以教師為中心,通過對學習者進行反復訓練,結合獎懲手段,從而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
20世紀50年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興起并逐步代替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其代表人物為皮亞杰、布魯納、奧蘇泊爾、加涅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通過反復訓練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的過程,而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在大腦中構造認知結構的過程(袁苗,2018)。石平秀(2015)認為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內在心理發展過程,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學習者的影響。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試圖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外部的知識。
課文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以時間為線索,介紹了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印象主義時期和現代藝術時期繪畫的特點及成因。
本節課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A 班,教師采用多媒體進行授課,授課時間40 分鐘。本班學生英語基礎在學校中處于中上水平,思維較為活躍、合作意識較好。教師根據該班學情采用以下教學設計進行閱讀課教學:
1.導入(Lead-in)
在本環節,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新單詞,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之后,教師呈現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請學生說一說,借此導入課文。本環節共計用時12 分鐘(單詞學習8 分鐘,作品呈現及學生發言4 分鐘)。
2.閱讀(Reading)
教師將本環節的教學過程劃分為2 各步驟,略讀和精讀。
在略讀環節,教師向學生呈現了2 個問題:(1)How many periods are the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and what are they? (2)Why does Western painting keep changing in history?教師通過這兩個問題幫助學生梳理了本文的基本結構,即以時間為線索介紹西方繪畫的四個時期以及各時期繪畫特點的社會歷史成因。
在精讀環節,教師根據時間順序,對繪畫的四個不同階段采用填空、表格、作品呈現的方式進行介紹,學生在本環節中通過查找文本獲取各階段的相關答案信息,了解西方繪畫簡史。
本環節共計用時22 分鐘,其中略讀環節用時5 分鐘,精讀環節用時17分鐘。
3.討論(Discussion)
在本環節中,教師在PPT 上呈現了不同時期的4 幅繪畫作品,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作品匹配到不同時期,同時講一講理由。本環節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回顧本文的要點,共計用時6 分鐘。
整堂課結構完整、授課內容詳實,但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夠,學生由文本促發的思維活動多局限于文本已有的信息,發散思維較少。
1.分析與診斷
(1)課型定位不準確。本堂課為閱讀課,在導入環節設置專門的詞匯學習,時長占課堂總時長的20%,大大壓縮了學生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的時間。
(2)導入環節設計低效,無法使課堂真正“熱”起來。該環節中呈現的不同時期繪畫作品超過了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無法有效輸出。
(3)略讀環節課堂效果明顯。由于本文結構清晰,學生能較快獲取本環節問題相關信息。同時,本環節的兩個問題環環相扣,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整個文本的基本結構及關鍵信息。
2.優化建議
(1)明確本節課的課型定位為閱讀課。教師可以在本節課前帶領學生學習詞匯,幫助掃清閱讀障礙。
(2)精讀環節設計不能局限于文本信息,要積極引發學生發散性思考。本文主要介紹的是不同時期繪畫作品的特點及該特點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那么在教學設計中可以以具體的繪畫作品為依托,通過引導學生鑒賞繪畫作品來理解不同時期的繪畫特點,進而探究其社會歷史背景。
(3)討論環節的內容設計既要在文本基礎上有所升華,又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每個學生有話可說。同時,本環節的時間設計要充分,要保證學生足夠的討論輸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