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附屬蓉江小學,江西 贛州 341600)
所謂創造性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有價值探究的思維發展過程。創造性思維是人們思維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人們基礎思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
當前,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對小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科學課教學中對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老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科學課堂教學中以理論知識的教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小學生大腦思維的開發。其次,老師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傾向性,注重對優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輕視對那些差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導致小學生的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最后,老師在科學課程的實驗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對實驗步驟的演示,忽視了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給小學生留有足夠動手實驗的時間,有時老師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將科學實驗相關內容直接告訴小學生,大大縮短了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小學生的想象思維,提升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對小學生未來生活和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小學課堂教學以實驗教學為主,是一個不斷探究和實踐和過程,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實驗探究,但是最后的實驗結果只有一種,這樣的教學內容對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非常重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滿足社會發展中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提升我國人才資源的質量。另一方面,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對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注重疑問的設置環節,巧妙的設置疑問,層層引導,激發小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老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合理的掌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切記不能太難,否則會打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老師對科學問題的設置盡量要有層次性,由簡入難層層遞進,引導小學生逐漸深入的思考問題,發散小學生的大腦思維,不斷加強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例如,老師在教授“光和熱”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問“物體本身的顏色和它的吸熱程度有關系嗎?”“你們認為哪種顏色的物體最吸熱?”老師可以先讓小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猜想,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老師在讓小學生帶著自身的猜想結果來進行驗證。老師要準備各種顏色的紙張和溫度計,將各種顏色的紙張放到陽光下,等到一定時間內,讓小學生自己觀察溫度計的變化情況,得出正確結果。根據溫度計顯示的結果老師可以再問“你們知道問為什么黑色的最吸熱嗎?”這樣由簡入難引導小學生逐漸深入的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只有激發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的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接觸較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很新鮮,具有較強的好奇心里和求知欲望。所以,老師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合理的設置科學課程的實驗內容,激發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教授“大氣壓力”的科學內容時,老師可以合理設置教學情境。老師在實驗之前可以先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我手中的紙張能托住這杯水嗎?”可能會有很多學生都會回答不能,這樣讓小學生帶著疑問來與老師做實驗;當老師運用大氣壓力原理,讓一張紙將一杯水完全托住時,會讓很多學生感到不可思議和神奇,進而對科學課程產生濃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是非常注重實驗的一門課程,所以老師在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時,要正確認識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將科學課程教學回歸于實踐教學中去。在科學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一味對小學生進行實驗過程的演示,而是要注重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小學生留有足夠自主探究和實驗的空間,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去,提升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老師在教授“水浮力”的科學內容時,老師可以給每個小學生提供一杯水和一塊橡皮泥,讓他們自己動手做實驗,探究出能讓橡皮泥浮起來的方法,最后老師在帶領大家進行實驗的驗證。這樣小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小學生的大腦思維。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老師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巧妙設置疑問,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創設實驗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尊重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小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自主探究,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