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倩
(合肥市陽光中學,安徽 合肥 230000)
首先,信息化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有效結合,可以豐富地理教學工作的內容,加深教學的深度。其次,鮮活、生動的教學展示,有利于初中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理解難度的降低。最后,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擺脫了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束縛,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并熟練應用信息化技術,以保證信息化教學工作的成效。
信息化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的應用,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與不足,但也并非是全部課堂都需要用到信息技術,如若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恰當,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就目前信息化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現狀而言,仍舊存在較多“表面工作”的問題。很多教師只有在上公開課時,才會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而平時仍舊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這是對信息化技術教學工作的一種錯誤理解。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念,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之中,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打造輕松、高效的課上教學氛圍,并以此來提升學生課上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對于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來說,仍舊有其獨特的優勢與特征,所以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工作時,教師理應注重板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結合多位教師的教學經驗,在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中,理應以板書或是板圖為主,并輔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可以明顯地提升課上教學的效果。換言之就是利用板書或是板圖來掌控整個教學的進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并降低其對于生澀地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將原本繁瑣、復雜的內容變得更加簡單且易于掌握。因此,合理地將板書、板圖以及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科學地進行組合,取長補短,才是提升初中地理教師課上教學質量的根本。
新時期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往往是來源于興趣和愛好,所以初中地理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個性特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出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從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課上的教學活動中。比如,教師在開展《地形和地勢》的教學時,由于課本的內容大都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為遙遠,且時空跨度較大,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通常表現得十分困惑、難以理解。同時,由于課上教學的時間限制,所以導致很多教師一味地講解條框與知識點,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感興趣,從而造成學生課上學習效率不佳的問題。因此,在正式教學開始前,教師可為學生準備一些關于獨特地形、地勢的小視頻或是圖片,如青藏高原等,并配上一些關于藏族的民歌,使學生在掌握青藏高原獨特地貌特征的同時,感受其人文風景。當學生觀看結束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有誰能講述一下視頻的內容呢?”或是“有誰去過青藏高原嗎?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經歷嗎?”等等。視頻的播放,可以創設鮮活的教學情境,提問的方式,可以激發出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從而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高效進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行,更加突出了學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工作來說,每個階段的教學都有較多的重難點,如何突破這些重難點已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于教師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進行《地球的運動》教學時,學生的學習難點在于公轉與季節變化間關聯性。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識,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地球的公轉視頻,供學生觀看。同時,地理教師還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地球公轉的周期、速度以及方向等等。通過視頻的觀看,雖然可以保證學生有著一些直觀的感受,有利于其對地理意義的掌握,但是也無法保證其完全構建起清晰的空間認識,所以教師還應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公轉與季節的關系,如地球公轉模型的制作、公轉過程的模擬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的相關知識,還有利于其抽象思維與空間想象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信息化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結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念,注重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同時,教師還應保證信息技術應用與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增加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突破教學工作中的重難點,并以此來提升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