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地區纖維檢驗所,新疆 阿克蘇 843000)
作為異性纖維,主要是指棉花中所含有的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塑料繩等非本色棉花雜質,是棉花中混入雜質,這些異性纖維在處理中很難有效清除,在梳理中還可能被梳成更細的纖維,成為棉花原材料中的小瑕疵,在進行紡織加工中還容易出現斷頭情況,導致在棉花加工的過程中,出現紗條的互絆現象,造成嚴重的假吊經、斷經等問題,這樣在進行紡織布料的染色加工中,也會因為這些雜質的存在,造成染色中出現色斑瑕疵、染色不均勻等現象,這些都會嚴重降低棉花紡織品的質量,影響其售價,不利于企業提升生產利潤。
異性纖維是指本部屬于棉花中的棉纖維,這些纖維是混入棉花中的,他們是非棉纖維和非本色棉纖維,這些異性纖維,會對棉花產生不好的影響,異性纖維包括化學纖維、毛發、絲、麻、塑料膜等等,這些異性纖維不容易被人們發現,主要在棉花采摘,加工,銷售等環節混入在棉花中的:首先,我們在采摘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棉花采摘的用品,在棉花采摘時,使用化纖編織袋等等非棉質用品放置棉花,會讓這些非棉質品即異性纖維就會混入其中。其次,我們在曬棉花時,由于太陽和風會帶來一些除了塵土以外的木毛發,塑料,皮繩等異性纖維。最后,在最重要的加工收購等環節上更容易帶來異性纖維,我們如果在棉花加工,運輸和收購環節沒有進行嚴格的挑選和保護,就會非常容易的混入各種毛發等異性纖維,這些細小的纖維非常難清除,因為這些細小的纖維會依附在沙線的表面,這些細小的異性纖維和棉花在布機上互相結合,影響了布料的外觀和質量,導致布料的質量下降,不容易銷售。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市場上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方法多種多樣,但從技術層面來看,還是使用手工挑揀法相對合適。這種方法雖然繁瑣,但使用范圍廣,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檢驗質量,降低棉花中異性纖維含量。在實際檢驗中,運用這種檢驗方法需要注意:首先要保證每道檢驗工序的質量,如有的工人在工作中敷衍塞責,檢查時不仔細,看似效率很高,但工作質量并未提升。其次,由于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測是一項大工程,在檢測過程中很難做到實時檢測每一朵棉花,所以檢測過程中,還應該是先應用機器進行初步檢測,將含有異性纖維的棉花與不含有異性纖維的棉花分類,然后進行檢測,提高檢測效率和質量。
原來的棉花收購是由專門公司負責的,棉農就會比較注意盡量減少或避免異性纖維的混入,由于對收購的主體進行統一的管理,就會減少異性纖維影響棉花質量的問題,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收購主體的產生,為了能夠獲取巨大的利益,就開始放松對異性纖維的排除,使棉花的質量不斷的下降,這就需要國家制定更加完善的規章制度,對其進行嚴格的宏觀調控,這樣才能夠為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工作提供有效的保證,也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異性纖維含量檢驗的抽樣分兩種情況:第一,棉花加工單位在加工過程中,對同一籽棉大垛、同一天、同一條生產線加工的棉包,從皮棉滑道上每10 包隨機1 次抽取約2kg 樣品,全部樣品合并作為相應棉包異性纖維含量的檢驗批樣。第二,棉花交易時,要求對批量交易成包皮棉異性纖維進行定量或定性檢驗的,可由交易有關方面協商確定具體的抽樣方法和抽樣數量。作出第二種情況的規定,考慮了棉花流通中進行異性纖維含量檢驗成本高、低效率,以及對棉花的運輸、倉儲和紡織使用會產生不良影響等因素。取樣時,將每個切割樣品按層平均分成兩和另一個切割樣品中對應棉包內側的一半合并用樣品。棉花樣品應保持原切取的形狀、尺寸保證棉樣的代表性,也有利于保持棉樣的原始形態,用于品級、色特征級等指標的檢驗。
人是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工作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檢驗人員素質都比較低下。因此當地棉花檢驗部門,必須結合當地狀況,制定合理的措施,并提高檢驗人員綜合素質。實際操作中應該定期舉辦專家講座,或者開展技能培訓大賽,提高檢驗人員的知識儲備與專業水平。此外,還要構建獎懲制度,及時對工作中表現出色的員工給予物質獎勵,提高檢測人員工作積極性,并對出現問題的人員進行懲罰,避免棉花異性纖維檢測中出現不良問題。
總而言之,為進一步提升棉花質量,首先需引導棉花加工企業加強“混等混級”“異性纖維”管理,注重異性纖維的有效檢測處理采取有效的異性纖維含量檢測方法,注重檢測的整體性和科學性等,再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意識和水平,從而有效改善棉花混等混級與異性纖維的加工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