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
(洛陽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河南 洛陽 471000)
引言:環境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而環境問題也成為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人們而言,環境新聞報道是他們了解環境的唯一途徑。因此,新時期背景下,媒體應該提升環境信息報道力度,完善和建立相應的輿情分析和熱點回應機制,不斷創新新聞報道傳播方式,通過環保宣傳教育,全面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他們充分的認識到環境風險對日常生活的嚴重影響,從而促使新聞媒體人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傳播人和倡導者。
所謂的環境新聞在目前國內學術界有很多種定義,有的學者認為,環境新聞報道主要通過新聞傳播的方式給人們傳遞各種環境信息,是變化的環境事實和新聞傳播方式的有效結合。而有的學者認為環境新聞是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中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所產生的社會問題,重點告知人類生存環境的現狀,倡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1]。無論是哪種定義,都是為了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傳遞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而開展的各種活動形式。
“提倡生態文明,保護環境”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傳統環境新聞報道無論在傳播理念還是方式上都相當落后,一直采用科教傳播的形式,內容信息的傳播也只是簡單的講述生態知識,怎樣去保護環境的話題,而對實際的受眾人群和實際需求了解程度還不夠。其次,在議程的設置上也只是根據政治需要出發,整體問題體現在題材范圍過于廣泛,媒體對環境問題的闡述也僅限于環境污染現象的揭露,而沒有深入的去挖掘問題背后的實際因素。更為關鍵的是,由于大部分記者或報道人自身專業知識不足,而無法看到問題的本質[2]。此外,部分媒體將環境新聞報道工作簡單理解成政治宣傳或是完成任務,編輯的內容無法吸引大眾的眼光,不僅直接忽視了受眾的需求,還導致受眾被動的接受信息,這種新聞環境報道方式的效果也顯然不佳。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們制造了大量的財富。在解決人們溫飽問題時,也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人們對基本的安全環境渴望度越來越明顯。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40 年來,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在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背景下,媒體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體對人們所關心的環境問題都保持著較高的敏感度。特別是在環境破壞方面,給公眾提供重要的環境信息情報,揭示環境破壞的真相,督促環保部門加強管理,對破壞者進行嚴懲,從而環境問題給人們生命以及財產上的損失。此外,倡議低碳生活理念,讓社會公眾養成自覺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新形勢下,媒體應該結合受眾實際需求,綜合分析和研究,準確的把握環境輿情變化形勢和傳播形式,樹立積極向上、正確理性的輿論方向。對于政府而言,更應該用專業嚴謹的語言去表達,而有些語言大眾并不是很理解[3]。這時候需要發揮出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橋梁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幫助大眾理解環境問題現狀、成因以及防護措施等,科學的解讀和宣講。其次,環境新聞傳播必須要具有針對性,將社會群眾作為新聞的消費者,及時了解用戶的需求,提前做好民意需求調查,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才能充分的吸引他們的眼光。此外,加強政府、科技領域、媒體以及公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正確引導,促使每個人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出自身的力量。
在環境新聞報道中,媒體應該堅持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去進行,尤其是注重從經濟視角去進行環境新聞報道。一方面,要去探討如何正確處理社會經濟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生存和發展。在環境新聞報道時,應該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去理解污染企業和個人不愿意治理污染的理性化行為。并且不能將現代科技手段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途徑,應該利用更多的經濟手段進行調控,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能夠給環境的健康發展和環境新聞的發展提供更加理想的平臺,記者應該在大眾心理樹立這種正確理性的觀念,最終去實現環境問題的良性處理。
在環境新聞報道工作中,應該不斷創新環保宣傳教育形式。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效結合在一起,發揮出兩者的優勢,構建出多樣性、開放性以及權威性的生態環境教育平臺。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媒體環保宣力度,向社會公眾大力宣傳和推廣環保理念,并且組織開展豐富多樣化的環保實踐游戲。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廣泛宣傳環保知識。亦或是通過網絡視頻投放環保公益廣告,通過各種有效的宣傳手段和方法,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4]。
結束語: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給環境新聞傳播領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因此,作為媒體報道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出自身報道、溝通、宣傳、倡議的實際作用,倡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理念,引導每個人都加入到文明社會建設中來,為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