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莉 龍俊燚
(重慶三峽學院 美術學院,重慶 404000)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其作品大致遵循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景物布局,但他描繪的是明代中期的蘇州景象,以及江南民眾的生活,整幅畫共有兩千多人——市民、商人、農夫、藝人各種身份,七十四個掛牌商戶,其中有三家與中藥相關的藥鋪,按從右至左的讀畫順序,分別是:參苓補糕、道地藥材、萬應膏藥。
首先是處在畫面畫眼位置虹橋上的店牌:“參苓補糕”。可以看到該店牌與“各色細果”是一家店鋪,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家果脯糕點店鋪,而“參苓補糕”正是他們的招牌商品。就好比現在我們很多招牌為“牛肉面”的店鋪其實里面有各色面條供選擇。在畫面中有一位顧客正牽著小孩在購買商品,柜臺后面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陳列著各色細果糕點,而盛放商品的果盤呈半打開狀態,更容易吸引顧客也方便選擇。對于參苓補糕雖然我們現在聽起來陌生,但是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原材料有人參和茯苓,在明代孫一奎的《赤水玄珠》卷十三中有記載“參苓造化糕”處方:人參2 兩(虛者用4 兩),白茯苓4 兩,干山藥半斤,芡實半斤,蓮肉(去皮心,炒)半斤,苡仁(炒)半斤,白扁豆(炒)半斤,糯米(打白炒)5 升,白糖霜2 斤半。制法:上為末,瓷瓶收貯。功能主治:平調脾胃。主傷食。用法用量:每用4-5 錢,白湯隨加白糖霜調服,1 日3-4 次。久服精神倍加。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參苓造化糕”就是調補脾胃,幫助消化飲食,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平補,屬于日常家用型,類似于現在經常吃的健胃消食片、芡實糕一樣。
其次是店鋪“道地藥材”所處位置雖然不及參苓補糕在畫眼的虹橋之上,但是在它的同排“詩畫古玩”店鋪的旁邊便是一處官邸和官店,可想而知此處也是“黃金地段”。畫面中門庭若市,店鋪里有正在備藥的兩位伙計,正在等待的兩位顧客以及正在交談的顧客與店員。店鋪里垂掛著和擺放著各色藥材,一派生意紅火的景象。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是指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炙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凡用藥必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劇,用之有據。”“道”是唐代的行政區劃,相當于現在的一個省。許多中藥材的產地從漢、晉至唐代已大體定型。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一書中首先專門記載了各道出產的中藥材,“道地藥材”一說由此而來,著重表示特定產地的質量優良、產量較大的藥材。許多中藥的名字就和產地有關。如阿膠的“阿”,表示產于山東東阿縣;黨參的“黨”,表示產于山西上黨(現在的長治市);川貝的“川”,表示產于四川。而畫面中的“道地藥材”店鋪描繪的原型地為蘇州,蘇州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有名的道地藥材有蘇薄荷、茅蒼術、石斛、太子參、蟾酥等。
最后是“萬應膏藥”,店鋪位置相對比較偏僻,并沒有在繁華的主街道上,而是在主街和輔街的路口上。生意較前兩家相對比較清閑,老板正坐著往外張望,期盼顧客光臨。店鋪門口的墻上掛有一串形狀各異的膏藥樣品,讓店鋪的功能介紹更加明晰,且具有一定的宣傳作用,達到招攬生意的效果。柜臺旁邊擺放著藥箱,用于存放膏藥等?!叭f應膏”據清代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醫宗金鑒》卷六十二記載:處方:川烏、草烏、生地、白蘞、白及、象皮、官桂、白芷、當歸、赤芍、羌活、苦參、土木鱉、穿山甲、烏藥、甘草、獨活、元參、定粉、大黃各15 克。制法: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凈香油2.5 千克,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足,入潔凈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去滓,將油稱準,每500 克,對定粉250 克,用桃、柳枝不時攪之,以黑如漆,亮如鏡為度,滴入水內成珠,薄紙攤貼。主治:治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用法:用時貼患處。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萬應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排膿、療瘡生肌的功效,對于跌打損傷,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消腫止痛,頭暈鼻塞,活血化瘀,蚊蟲叮咬,舟車暈浪都有功效。值得一提的是此藥膏一直延續到我們的當代生活,成為常備藥品,居家必備、四季皆宜。猶如它的名字一樣“萬應”。
由以上三處畫面我們可以看出,仇英版《清明上河圖》時期也就是明代中期蘇州的中醫藥發展頗具規模,仇英用圖像真實而直白的記錄了當時的中醫藥蓬勃發展的景象。從店鋪名上可以從中藥史料中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甚至沿用至今。畫面中出現的三處與中藥相關的鋪子分工明確,各有所長,專業專攻。為我們今天研究明代中醫藥發展提供了詳實而具體的圖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