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秋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禹村鎮中心小學,山東 新泰 271213)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注重其學生的主體發展,滿足學生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將有助于實現其主體發展的目標。同時,小學是學生夯實基礎、培養技能的重要階段,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打牢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是廣大教師教學發展的重點。但在實際的教學發展中,部分教師未能把握學生的主體學情,缺乏有效的組織方法,影響其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因此,本文從導學互動、課堂問題、個體成長三個方面出發對此展開探究。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學生應具備的一項基礎技能,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受本位思想影響,常?!爸鲗А闭n堂活動,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導致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足。而將導學互動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以導學案為依托,展開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發展,靈活開展導學互動,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方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課堂要求。
例如:在《紙的發明》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清紙的發明過程,進一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利用導學互動的形式,預設相應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如“在紙發明以前人們是用什么來當紙的?”“東漢的蔡倫是怎么制造出紙的?”“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呢?”等問題,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隨著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探究,進而展開互動問答活動:“東漢的蔡倫是怎么制造出紙的?”“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張既輕便又好用的紙。”通過導學互動的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使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強。
課堂問題的設置往往能反映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學生的知識鞏固、能力發展起到提升的效果。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課堂問題的回答情況,將其問題進行延伸與拓展,深化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因此,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合理有效的設置課堂問題,把握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效果,夯實學生的認知基礎,避免超綱、低效等現象發生,影響其課堂活動的整體性。
例如:在《趙州橋》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通過自主閱讀、指引導讀的方法,對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和好處產生初步的認知基礎,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我根據學生的學情變化,設置相應的課堂問題:①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主要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②“創舉”是什么意識?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是指怎樣的設計?③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④文章已從1-3 自然段把趙州橋建造的年代、外形特點和欄板上精美的圖案作介紹,為什么還要寫第4 自然段呢?通過對課堂問題的靈活設計,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
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面對抽象的情感思想、復雜的語言手法,學生個體難免存在差異化理解的現象,這種學情表現不僅影響學生個體的學習質量和課堂效果,還使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有效性難以保證。因此,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狀態,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兼顧每一位學生的認知發展,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促進其學生整體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花鐘》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化學情現象,我對此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理解的過程中,打牢自身的語言基礎,提高理解能力。同時,我還結合各組的發展情況,設置不同的小組探究問題:“不同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說一說曇花九點開放的原因”等問題,以此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對導學互動的開展、課堂問題的設置、個體成長的關注,不僅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還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自主能力得到加強,有助于打牢學生的課堂基礎,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長,立足學生的發展本質,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