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四川 德陽 618000)
很多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對接不夠,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社會需求供給側在類型、水平及結構還未完全適應,很難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科技創新方面,很多高職院校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創新成果的轉化數量少、質量不高,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低,針對性也不強,同時教師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完全調動。在于企業溝通的信息渠道也不暢通,企業資源整合效率不高,聯動力度不高,“一頭熱”現象依然存在。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它不是簡單的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疊加,其核心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創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其關鍵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其本質是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的學習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激發創造天性。雖然很多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了人才培養全過程,但缺乏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頂層設計,校內外課程、教育平臺等教育教學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中課程、實踐、項目等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比例還未理清,“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
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師主要是以校內科研型教師、管理型教師為主,以校外有創新創業經歷的企業家和高管等兼職創新創業導師為輔,具有學術背景和創業經歷的“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實戰型的知識和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是制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充分發揮其在產教融合中的作用迫在眉睫。
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社會需要更多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人才,國家大力提倡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業,成為高職院校學生重要的就業渠道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使其在未來盡快適應社會、自主擇業、成功創業,是高職教育順應時代需求的體現。
高職育人目標的要求。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高職專業教育將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要求相結合,對具有開創性精神的人才進行專業培養,不僅實現了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學生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學生大多反感高壓控制、死記硬背和勤奮做題,但他們有好奇心強、創意點子多、敢闖敢干的優點。創業教育為高職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必須改變原有模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需求,為社會輸送更多復合型創新人才。
構建專創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專創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對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的統一認知和有機聯系;幫助學生創建專業知識的應用途徑和專業能力的實現渠道,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向專業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轉化,使學生學會用創業者的眼光思考問題,提升他們的洞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思維能力。
設置專創結合的課程體系。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完善各專業課程標準,著力構建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結合不同專業特點,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階段分層次,每學期開設1—2 門與創新創業相關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同時,積極開發云班課神和在線資源庫,創新教學模式。通過教材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模式的調整等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創新,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打造專創結合的實踐平臺。整合多方資源,打造爭創結合的校內外實踐平臺,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企業和感知企業家精神。建立模擬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喚醒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分專業打造項目化實踐平臺,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項目、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以技能競賽,創新大賽為平臺,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搭建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建設專創結合的師資隊伍。通過校企合作、雙向掛職等方式,建設具有“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等作為兼職教師,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促進教師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完善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管理運行機制,推進校企對接,提升整體專業水平。建立行業協會、用人單位、實習單位、學生及家長齊抓共管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將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與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及創新精神,培育社會需要的復合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校內社區營造,校外載體整合,完善創新創業全孵化鏈建設。在校內打造開放式、社群式、共享式創新創業社區,按照功能性,分層分類根據孵化鏈構建載體。校內主要側重創新創業社區的營造,設有路演大廳、配套服務區、成果展示區、雙創活動區、項目孵化區等功能區域,著重營造符合當代學生特點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夠走得近,坐的下,聊得開,通過承載比賽、演講、課程等功能,能夠常態化開展企業家演講,創業歷程分享路演,行業研討會等相關的活動。以優質的資源吸引師生自己有效參與,使社區成為學校創新創業的主陣地和展示窗口,校外側重于項目孵化加強與校外資源如眾創空間、孵化器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整合加速器、產業園區等資源,從校內至校外打造“雙創社區—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產業孵化鏈。
集聚創新創業要素,圍繞“五個成長”構建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集聚創新創業要素,將學生的奇思妙想以訓練項目的形式從“抽象”到“具象”,從“雛形”到“成果”。通過校內雙創社區平臺和雙創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分析市場、技術、團隊等要素促使其創意階段成長制作品階段;通過提供校內外導師指導,學校的雙創扶持政策,加速使其從作品階段成長值產品階段,通過校外導師資源幫助進一步精準市場定位,整合銷售資源,使其從產業階段成長至商品階段,通過聯盟合作的眾創空間、孵化器以及專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等,使其從商品階段成長為至項目階段;通過投融資對接校友資源庫等生產要素配套,使項目階段成長值企業階段以“甄選優秀創業學子—選拔優秀創新創業項目—開展科學創業輔導—對接優質創業資源—完善創業融資體系”為路徑打造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創業企業從“初創—成長—成熟—優秀”提供全方位服務。
建設線上全要素信息化平臺。建設線上信息化平臺,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資源,提高對接效率,降低服務成本,為在校學生校友和教師的創意創新創業不同階段的項目提供學習機會、活動機會、培育指導、資源和服務。圍繞學習、活動、資源和培育四個功能板塊搭建平臺,如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系列課程、駐校天使咨詢服務、創業沙龍、項目路演等。重點建設資源板塊,加強功能性和互動性,打造線上一站式服務。
通過研究了解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倡導,高校領導的重視,企業的支持,教師的激情和學生的參與,同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構建新穎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專業及優勢,提供專項拓展培訓和創業實踐平臺,激發學生潛能,開拓創新思想,從而推動學生成為未來創業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