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8)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事業單位發展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革,從中發現,其主要是以進一步強化經濟激勵機制為主要目標,以“面向社會、進入市場”為發展方向。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事業單位的這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事業單位工作效率低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但由此降低了事業單位的服務水平,因此,提高事業單位服務水平及質量迫在眉睫。
通過對科研類事業單位公益化改革,其產生的意義主要包括:一是可進一步滿足社會公益需求,同時提高科研事業單位的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二是將從事生產經營類、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從事業體系中剔除,以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的科學分類;三是進一步實現了公益服務參與主體的拓展,不僅包括科研事業單位,同時也包括公民個人及企業在公益服務體系中發揮其最大作用;四是進一步對公益屬性進行了強調,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公益服務格局中來,為進一步強化科研事業單位的公益性夯實基礎;五是為促進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提供條件,以最大程度的滿足群眾公益服務需求。
現階段,我國科研類事業單位的服務現狀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科研類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模糊,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偏離了公益性宗旨,內部“二機關”現象比較突出,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參與市場競爭,與其公益服務目標嚴重脫節;二是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存在規模較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業務能力的提升,在一些編制類人員較少的科研事業單位內,真正具有相應專業技能的工作人員極度偏少,甚至還沒有總編制人員數量的30%,在很大程度上對科研事業單位服務質量及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響。
對于科研事業單位而言,公益服務是對其價值體現與價值定位,同樣也是科研事業單位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追求的主要目標。在科研事業單位深入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其服務水平、優化服務方式已成為科研事業單位的關鍵所在。
人的思想意識是進行實踐活動的主要動力,在干事創業過程中,人是第一要素。隨著科研事業單位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目前已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在此背景下,要提高科研事業單位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應盡快優化其服務方式,其主要還要轉變思想觀念,更新服務意識,進一步對單位職責與智能進行明確、細化,特別是對科研事業單位的一些公益項目進行細化,并落實崗位與部門,讓員工明確公益工作要求及職能標準,細化工作內容,以科研事業單位的公益性目標為核心,在科研事業單位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實施動態化管理,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偏,進而提高服務水平,達到服務方式創新的目的。
實現科研事業單位公益服務目標,其主要是要不斷鼓勵員工積極投入到公益服務中來,徹底解決干好與干不好同等待遇的區別;科研事業單位應根據其發展趨勢及自身情況,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實施調整員工工作崗位及工作內容,對現有的績效考核辦法或考核機制進行優化,實現對員工工作行為的進一步規范,達到爭先創優的目的。
責任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務的持久性與服務質量,因此,對于科研事業單位而言,應通過外部激勵與內生動力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員工的服務責任意識,進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服務。
科研事業單位是政府履行公益服務的平臺,因此,其服務內容及方式必須與民眾所需相符合,只有這樣方可為群眾的公益服務需求提供保障。在科研事業單位改革的背景下,對于科研事業單位而言應實時更新其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平臺,為黨和人民提供最佳的服務質量。
在科研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中,其績效考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應對既有的績效考核機制進行優化,最大限度的發揮員工的工作潛能,進而提高科研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與工作效率。
一是建立健全績效管理框架。科研事業單位應與提供公益服務項目的部門之間達成共同發展的協議,對績效標準與服務內容等進行進一步明確,基于完善的績效制度提高服務質量,達到公益服務的真正目標。
二是建立健全單位內部的績效審計制度。現階段,科研類事業單位在開展公益服務的過程中,其運行成本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鑒于此,應加大政府部門對科研事業單位的監督與管理力度,不僅如此,科研事業單位還應不斷對其現有的內部績效審計制度進行完善,以進一步提高其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三是對績效考核結果進行合理應用。實施績效考核的關鍵就是對績效考核結果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應用。對績效考核結果進行合理應用個,不僅可以凈化業務團隊、提高員工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高科研事業單位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
在科研事業單位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應實時轉變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準確定位員工的工作崗位,細化工作內容與崗位標準,以進一步為服務對象提供更細、更準確的服務,這對于科研事業單位的長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