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西 吉安 343000)
不管是先天性耳聾還是后天早期意外造成的耳聾,由于聽力障礙的影響,聾生其受教育和發展的條件相對限制,在日常生活中與外界進行交流溝通的方式主要依靠手語和書面語。因此,在聾校中進行語文教學是一項比較特殊且艱巨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聾校教育現狀來看,絕大部分的聾生在經過長達十年的時間進行語文學習,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但在應對社會生活中各種需要時,尤其是與人溝通其效果依舊不太明顯,甚至有些令人感到沮喪,這種現狀不容樂觀。為了切實提高聾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現狀調查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聾生的特點,從聾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聾生現實所需求的語文運用能力真正考慮,改進傳統聾校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善學生人格,建立起對人生的自信心,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從而提升聾校語文教學水平。因此,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現實化是下一步需要加強的環節,不能光是紙上談兵,要讓生活與課堂相結合。
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我們要考慮到聾生的生理特性,聾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聾校不能只是像教普通學生那樣進行傳統式教學,一板一眼。傳統類的教育文章發表的太多,不夠貼合實際生活,只是理論上的說教,提倡的做法大多脫離了聾生們所能理解的范圍,以及能夠接觸到的現實生活,有點顯得“不食人間煙火”。[1]同時,教材內容的設計不夠貼近現實情況,并沒有根據現實需要進行編排整理,偏重于語法、段落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有些“居廟堂之高”的感覺。然后,就是應用的問題,實現聾生語文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與健聽人進行正常溝通,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其中能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那就是書面語的應用,書面語的應用中包含兩種技能的培養,一種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另一種就是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這兩方面的加強才能使聾生書面語的應用能力提高。因此,聾生的語文教學內容應該要面向于生活,給聾生在學習上帶來更好的體驗。
如何創作一個有利于聾生學習的環境,是作為一名聾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考慮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聾生教師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以及結合聾生特別的思維方式,就要先明白聾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較長地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并且,聾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在其思維發展整個歷程中占優勢。制定一個貼近聾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方案,將知識與趣味性相結合,進行因人制宜的教學,這樣一來,可提高聾生們的投入熱情,把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向以書本去中心化轉變,把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的生活,更加的接地氣、進民生。與此同時,以此種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其次,要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目前,聾校的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差別較大,不太能夠直接用于實際生活之中,所以不易理解和把握,因此,面對這類問題,應當解決教學內容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干貨知識”,能夠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好知識的力量,使源于生活的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最后,創造語文知識應用環境,利用校內的硬件設施作為教學道具,在學校各處貼上標簽或者標語,營造書面語應用環境,強化學習效果,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語文中的文字表達形式,發揮出文字的符號的無聲特點,使此處“無聲勝有聲”。
我們創造好適合聾生的學習環境,就要將語文教學真正的落實到生活化上。根據感官的補償性,聾生聽覺上的缺陷可以用視覺去彌補,多鼓勵和啟發聾生利用其視覺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用視覺去強化感官上的刺激,可以用看無聲電影的心態去用心體會,結合教材特點,聯系生活實際,實現與已有經驗進行有機對接,使原有語言知識得到鞏固,新學的語文知識趨向于生活化,經驗化。[2]
要想提高書面語的應用問題,就需要解決閱讀教學問題,以及書面語的表達能力。在聾生閱讀教學方面,要結合聾生的生活經驗,方便聾生在學習過程中便于理解,盡量讓學習貼近于生活,使學生在文字中能夠精確的把握內容所傳達的信息。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言文字與鮮活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以達到聾生準確理解文字含義的目的。再者是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聾生語文生活化是為了實現與外界更好的溝通,溝通就需要“你來我往”,領會了對方的意思,就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信息相互傳遞的準確性很重要,要實現聾生與健聽人的良好溝通,那么提升聾生的書面表達是關鍵。教師要緊密聯系聾生自身生活理解句子,根據個人需求表達寫句子,通過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化相對接,聯系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生活學習語文,抓住每個可以進行教學的生活化場景,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使書面語生活化,實現聾生與健聽人的良好交流。
微課引入到普通學校教學中,已然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是,微課在聾校的引入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項目。對于聾校教師而言,這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拿來主義”,這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更是一種補充,以更強的畫面視覺沖擊刺激這聾生們的視覺。而在聾校中,雖然微課的研究與應用還正處在初級階段,但是,以微課在普通學校取得的效果來看,未必他山之石不可攻玉,微課可以把聾生難以理解消化的知識點制作成小視頻,并運用科技手段來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并能夠進行自主選擇,查缺補漏。[3]
由此可見,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了聾生的學習困難,但是,作為聾校的教師,應根據聾啞學生的特點,本著“以人為本”教育價值理念,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手段。通過硬件條件的改善,以及微課的引入,使得聾校語文教學更加靈活生動,讓語文生活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幫助聾生有效地形成語言能力,以陽光心態擁抱生活,以促進聾啞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