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義莊幼兒園,江蘇 常熟 215500)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在理念落地為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環境創設和利用上存在兩個偏差:要么過于高控,要么過于隨意,難以有效支持幼兒探究經驗積累、探究技能提升、思維能力發展、學習品質培養。因此,基于認識幼兒深度學習的行為特征,我們重新思考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以促幼兒在游戲中的深度學習,進行了一些實踐與反思。
幼兒階段的深度學習,追求的不是學習內容的“深”和“難”,而是指重視引導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意義的追求,幫助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探究自覺。與同階段的淺層學習相比,呈現以下特點。
深度學習中的幼兒更愛提出問題。處于深度學習狀態的幼兒興趣旺盛,好奇心強,能敏感地察覺周圍環境中的變化,發現環境中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這些問題有的有的引導了新的游戲內容,有的推進了游戲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學習的深度。
深度學習中的幼兒更善于利用經驗解決問題。面對發現的問題,幼兒不是冷漠地置之不理,也不是簡單地到老師處尋找答案,而是能夠更為主動地嘗試從開放式櫥柜中尋找需要的工具材料,自己動手嘗試解決問題。如在探究中,幼兒能將信息搜集、感官比較、材料運用、同伴合作、表征表達等原有經驗進行了由點到面的聯結,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經驗由淺入深的突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統合經驗,創新思路,多方嘗試,有效促進自我經驗生長。
在深度學習活動中,幼兒探索興趣更為持久,行為更為深入,他們樂于用不同表現方式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與思考,表達的意愿更強烈內容更完整,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關注環境的關聯性,讓區域中的環境內容、材料之間形成關聯,讓幼兒在一定時間段內能接觸到的與該探究主題相關的探索內容。如圍繞“好玩的影子”這一探究主題,我們基于對幼兒的觀察,捕捉到了幼兒最感興趣的是關于影子的話題,了解到幼兒對“影子”的緣由認知,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羅列出孩子對影子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再結合科學領域中班幼兒的關鍵經驗和孩子的興趣點,生發出系列化的和“影子”相關的環境內容。
一個相對整體的、內容系統的、有一定關聯性的科學探究環境,不僅能讓環境與幼兒原有經驗鏈接,更能獲得對科學內容整體的認知。
在關注環境關聯性的同時,還要關注探究內容的層次性。讓不同經驗、發展水平的幼兒在該環境中鏈接到與自己相符合的探究內容。例如,我們在探究“各種各樣的聲音”的主題環境構建過程中,一方面注重滲透其中的環境內容盡可能地都要和聲音這一探究主題聯系起來,另一方面,由教師分別組織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孩子圍繞“聲音從哪里來”等話題進行主題對話。通過對原有經驗的分析,我們發現小班的幼兒更多地表現出對聲音的“輕與響”、“樂音與噪音”等產生興趣,而中大班幼兒更多地表現出對“聲音的傳遞”、“聲音的產生”等內容感興趣。因此,在構建“聲音長廊”這一主題環境時,教師生發了以下具有層次性的探究主題,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探究興趣,包括:投放多種形式的“電話筒”、開發“可控聲音管道墻、設置“多彩和音”等、提供各種材料自主創造各種各樣的聲音,來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探究興趣。
具有層次的科學探究環境,讓幼兒在一個相對系統的探究環境中逐漸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經驗結構。
科學環境和材料在呈現方式以及玩法的動態性上,摒棄環境 “擺設、欣賞”的狀態,其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指南》強調,幼兒階段其主要學習方式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獲取經驗的;盡量為幼兒創設可操作互動的內容,只有“玩法多元、可動的、可自由組合”的科學教育環境才能引發幼兒更多持久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要讓環境和材料“動起來”,在呈現方式上要不固化,探究方式更多元。
如圍繞滾動游戲,呈現在墻面上的有幼兒收集來的各種盒子、罐子,磁性板和磁鐵。幼兒自行篩選適合來做游戲的材料,在實際操作中他們發現,運用普通磁鐵時,材料太厚、太重都不能吸附在磁性板上,經過實踐后選擇適合游戲的薯片罐、礦泉水瓶、軟管子、PVC 管子等。教師記錄下了以下案例:
游戲時間,洋洋選擇到了科學區玩。他先用三個薯片罐子在磁性墻上拼搭出了一個橫著的軌道,然后拿出一個球在軌道上滾動,試了幾次后,他調整軌道,把軌道改成了斜坡式,接著把球放上軌道,小球迅速往下滾,他拿起球再一次嘗試,并激動地告訴旁邊的同伴:“快看我的小球,滾得很快。”他又調整了軌道的斜度,發現球滾動的速度變得更快了,接著他拿了三個礦泉水瓶試了試,結果發現,在斜坡斜度一致的情況下,小球在薯片罐滾得速度比在礦泉水瓶上快,我問:“這是為什么呢?”他想了一會,指了指礦泉水瓶上的紋路:“你看礦泉水上有一道一道的,不平,小球就滾得慢了。”他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了下來,游戲后和同伴分享。
由于磁性板上的材料都是移動的、可自由組合的,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究深度學習的空間,通過一次次的操作,幼兒出現了多角度的探索行為,構建多種管道組合,嘗試改變小球的滾動速度,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斜坡與速度的認知”。
科學探究環境很大程度上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教師和教材”的作用,淡化教育過程和形式,為孩子創造關聯的、有層次的、動態的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自由、獨立地探究,達成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