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市實驗小學,廣東 陽江 529500)
思維導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托尼·博贊(Tony Buzan)在20 世紀70 年代初期創造的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以放射性思考模式為基礎的收放自如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正確而快速的學習方法與工具,運用在創意的聯想、問題解決與分析文章架構等方面,往往能產生令人意思不到的效果。將思維導圖靈活運用在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就不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攔路虎了。那么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將事半功倍。
很多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學生,最怕的就是閱讀理解和寫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畫思維導圖梳理課文結構,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架構,提煉關鍵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從表達形式上迎合了中低年級孩子偏愛涂畫的天性,將復雜的文字變成了一幅漂亮的圖畫。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這篇文章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篇幅較長,閱讀時難以一下子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教師與學生一起畫這篇文章的思維導圖,首先將課文的題目作為中心詞,畫上自己喜歡的簡單的圖案,再將中心詞寫進圖案中,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將課文的開頭、春、夏、秋、冬幾個描寫不同季節的小興安嶺的時間詞以及結尾作為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則是二級分支各段里所描述的事物的關鍵詞。將思維導圖的發散收斂作用應用于課文閱讀中,孩子就在畫畫中理解了課文,經過長期練習,學生就不再害怕閱讀,被迫閱讀(指令式閱讀)也將變為積極主動的自主性閱讀,閱讀便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
當人們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時,往往會進一步想去了解更多,這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魅力。小孩子喜歡涂畫,而思維導圖的繪制剛好迎合了小孩子的這些特點。畫思維導圖使孩子輕易地梳理了文章的結構,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漸漸地孩子更加的喜歡語文了。在遇到課外閱讀練習時,孩子便會將課堂上學到的利用畫思維導圖的方法找出中心詞、關鍵詞、快速理清文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達到快速理解文章,抓住重點知識點,準確完成閱讀練習的效果。
比如讓孩子們閱讀《小英雄雨來》,畫出文章的思維導圖。我們首先畫上簡易又喜歡的中心圖案,以“小英雄雨來”為中心詞,填在中心圖上,接著在每一段里提取關鍵詞,濃縮成小標題為一級分支,再進入深層閱讀,找出關鍵詞,去粗取精,將每段里的好詞填在對應的各級分支上,能體現每段里的主要內容的重點詞就是二級分支,如此就做成了思維導圖筆記,文章的思路、架構和主要內容很快就突顯出來了。通過畫思維導圖這個有效圖形思維工具,使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經過自己繪圖配文字,快速梳理了課文的結構,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畫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不但可以使孩子們不再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而煩惱,還對閱讀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和習作都是教師和學生的老大難題,特別是寫作文,無論是那個年代對小學生來講都是令人頭痛的作業。特別是初學作文的孩子,實在讓家長擔憂,甚至有許多家長四處尋名師輔導,可效果卻不盡人意,輔導老師教過的某種指定題目的作文孩子是會寫,但換一個題目還是無字下紙,補來補去到頭來還是毫無效果。那么,教師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學好,這就存在教法和學法是否一致的問題了。
加強畫思維導圖的方法的滲透,使思維導圖有效應用于寫作構思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若能熟練運用畫思維導有效完成閱讀練習,反之,通過借助畫思維導圖這一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構思作文架構,從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首先,思維導圖的分支線是曲線,是彩色的,中心圖的圖形和各級分支的色彩可任由學生自主安排,簡單點最好,這點是符合小學生愛畫畫的天性的,孩子們都喜歡畫。其次,作者可以通過回憶思考把零星的習作素材收集起來。再次,通過畫思維導圖將作文的架構分級勾畫出來,配上色彩,填上關鍵詞,逐級補充要點,一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就完成了。最后根據經過自己給圖文配字的美麗的圖畫一步一步寫作文,就能寫出文理清晰,結構嚴謹的作文來,再加以修改就能使文章更加精彩。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寫《這兒真美》,學生首先確定題目“這真兒美”為中心詞、接著按照學生的觀察順序把看到的景物寫在一級分支上,二級分支就是把描述景物的一些關鍵詞,好詞寫上,一篇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的作文就寫成了。這樣就突顯了作為表達發散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的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的優勢。
在小學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發展是排在首位的,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的發散和收斂作用梳理寫作素材,畫出作文的架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獨特的想法,以我口說我心,以我手寫我口,寫出屬于孩子真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