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永豐鄉小學,江西 贛州 342415)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啟蒙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打好知識基礎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今后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小學教育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適應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需要,積極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積極探究存在的各種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維,促進學生數邏輯思維的培養。
從小學數學教學方面分析,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小學生是形成思維模式的重要階段,重視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有利于其養成自主思考習性。當小學生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之后,就能夠對問題進行自主分析,而且在思考時能夠由某一事物的具體現象而推斷出與之有關的事物,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與此同時,隨著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其智力開發[1]。2.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尤其是定理、公式等數學知識,必須要進行相應的判斷、推理,然后才能夠以數學符號方式予以呈現。所以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時一般教師都會對數學公式、概念等展開推斷,在此過程之中的判斷、推理就是邏輯思維能力的直接表現,所以小學生就會在無形之中初步形成邏輯思維方式。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關于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要求根據數學知識內容有效培育學生分析、思考、判斷等各項數學能力,讓學生可以實現數學問題的判斷、推理。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育,這不僅是相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路徑。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之中有效培育與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還能夠啟發小學生智力,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為小學生的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小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考方式、邏輯思維形式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且認知能力、學習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之中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思維情況進行差異化教學。數學教師應該綜合分析小學生的思考方式與學習狀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的個性化發展。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角度分析,啟發思維,經過邏輯推理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理解與消化數學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
從小學生角度分析,他們的邏輯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情況,在教學時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幫助學生發展形象思維,并提高其邏輯思維自覺性[2]。以“分類”教學為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方法,組織學生收拾房間的生活場景,誘導學生自主觀察、比較,比如房間內擺放了哪些物品,它們的擺放位置是否正確,使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學習對物品進行分類;以“加減法”教學為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將收拾房間的畫面呈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就會發現圖中蘊含的數學信息,最后經過比較就可以得出具體的答案。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通過教師循序漸進的培養,使學生從原來的盲目觀察轉化為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從原來的無意識對比轉化為有意識的比較。經過大量的觀察與對比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大腦反應迅速,還能有效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從本質上分析就是由起初的形象思維朝向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所以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求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觀,把提高小學生邏輯思維慣性轉化為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以此作為教學的核心點,能力發展凌駕于知識教學之上。
教師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認為在講解數學知識、技能的過程之中就提高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反而忽視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有效補充[3]。事實上,所有的數學知識講解是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而服務的,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路徑。當教師以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情況為依據編制教學方案、教學計劃等,進行有針對性、有目標性的教學,將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將“能力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
從小學數學教學方面分析,組織探究性教學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是有效提高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路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參與探究性活動所獲得感受、體驗價值,要優于簡單的問答[4]。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待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引領小學生以科學眼光分析事物,可以有效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角色,積極組織探究性教學活動,讓小學生在探究活動之中汲取新知識。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為能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創新與優化教學方式,重視小學生邏輯思維自覺性與探究精神的培養,將小學生的“能力發展”作為核心,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發展情況,使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循序漸進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