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縣老君臺初級中學,河南 周口 477200)
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思想、正確觀念、健康審美以及高尚情操。根據不同年級段學生的具體特點,引導學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浸潤中,豐富內心情感。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教導學生:讀書可明理、可明智、可怡情。而新課程標準中的上述要求則完全涵蓋了這三方面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與運用技能,還要注重對學生正確的價值理念、豐富的情感態度的培養。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略了這一重要環節。針對這一問題,本人以閱讀教學為例,結合自身閱讀教學實踐經驗,就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談談個人的粗淺見解。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每一篇都是經過編者精挑細選、文質兼備的文學精品,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資源,以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本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其平淡、榮辱。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是,問題引導應適時、適度,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不能只提問不引導,也不能直接給出答案。以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生字、熟讀課文,并向學生介紹作者朱德的生平以及他是在何種背景下創作此文章的。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開頭描述到:“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課文中哪些事例可以體現出母親的“勤勞”?小組之間可以就此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的勤勞、母性的光輝,心內受到母愛的觸動,從而產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耐心、有愛心地與學生展開溝通、交流,細心關注學生、指導學生,而不是強硬的批評與指責,從而構建和諧民主、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再覺得教師是那么高高在上,將教師當作學習道路上、人生歷程中的良師益友。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真正走進學生心里,學生才能與教師更加親近,也才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以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然后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播放有關蘇州園林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古代匠人的聰明才智。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耐心引導,不要在發現學生在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方面存在偏差時,就氣急敗壞、歇斯底里。畢竟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課文中的部分內容難免會讓他們感覺困惑、難以理解,作為教師,應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道路上的障礙,建立語文知識學習信心。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重點始終放在應試教育和理論教育方面,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遷移到閱讀中來,以情入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優化閱讀效果。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合理拓展文本內容,如此不僅能夠增強學生閱讀體驗,還可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從而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品味生活。以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大雁歸來》的閱讀教學為例,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引導學生從大雁身上學習它的寶貴品質,并認真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珍愛動物、珍愛自然的思想意識。此外,教師還要善于觀察生活,建立生活實際與文本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為人處世之道,樹立高尚情操。例如,在開展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的閱讀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范仲淹的“憂”、“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是迎合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可通過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等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