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玉
(韶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社會政治信仰的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的堅定及大眾文化精神追求都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高校大學生要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文化知識外,還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在數千年沉淀中形成的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碧綄ぶ腥A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困境和創新路徑,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立足時代需要,不負時代使命,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水平,堅定文化自信,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有力踐行者。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思政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教育者進行認同教育,個體對事物的心理認同和思想認同某種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主觀評價和行為選擇。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從學生成長環境方面分析,社會上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抬頭,文化沖突碰撞讓一部分外來文化搶占思想陣地,加上傳統文化本身晦澀難懂,使得大學生們不愿接觸了解中國古典名著、傳統道德和文化藝術,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無法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法在思想上產生認同。從學校專業設置看,中華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和擠壓。部分高校只關注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和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和實踐度遠不及專業教育,表現在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規劃,不能按照學生文化需要針對性地設置課程,即使設置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相對偏少,并且不同專業對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差距過于懸殊,不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資源整合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因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針對性不強,出現討論主題交叉重復、素材資料反復使用的現象。同時由于傳統文化年代久遠,內容豐富龐雜,如果教育者講述時不能講出新意,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詞匯當中,做不到言之有物,彰顯不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蘊,可能導致受教者在視聽上也不能產生新意,思想上也難以產生共鳴,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效果難以保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方法不新,方式單一。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是傳統講授,教學手段單一,同時新媒體技術在課堂運用不夠,也沒有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融合,難以激發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熱情。同時重理論、輕實踐,知行分離;重課上,輕課下,脫離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實踐生活存在脫節現象,影響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切身感受。
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教育理念上樹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和主戰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洽地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教師。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要將其當作一份事業,充分發揮教育教學主導作用,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唱獨角戲,要關注了解學生文化需求動向,運用有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任務驅動激發學生潛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方式上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要求。高水平的課堂講授固然能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思想魅力,但過多的單向度的傳輸只會讓學生產生疲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入合適的實踐教學可以使得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課堂上采用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課堂外形成校內校外相關機構聯動機制,形成完善的優秀傳統文化校外實踐教育體系,讓教學內容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教學手段上運用傳統方式與現代技術相統一原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運用嫻熟的理論對大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傳統講授,然而也不能忽視現代新媒體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應用帶來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主體,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對于他們的影響甚大,所以運用網絡媒體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方式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政教師要掌握網絡媒體運用技術,充分發新媒體及時便捷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發揮作用。學校要建立相應的文化宣傳網站,建設專業的團隊進行管理、維護和運營,讓網絡媒體發揮預期的作用,從而對傳統文化的融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教學效果上實現教學相長原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表面上看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陶冶大學生政治情操,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實也是對思政工作者的文化素養的提升。打鐵還須自身硬,思政工作者能否練就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能否準確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平,苦練基本功,實現教學能力和教學知識雙提升。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遵照“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則,加強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解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歷史時空的價值觀念,通過轉化和發展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要實現以上目標,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融入目標要明確,即服務一個中心即學生的成長需求。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生能否成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和指引。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期,其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文化多樣時代中容易受到沖擊,思政教師必須始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發展需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優秀文化來進行引導,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其次,融入內容要精準選擇。這是體現思政教師創造性的重要方面。一是精準分析二者的共同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其內容博大精深,要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經過深入的研究,精準找到二者的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加入到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中,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教材和課程設置,為二者盡快融合奠定基礎,以達到育人的目的;二是精準分析思政課程的側重點,從中采取針對性的傳統文化素材,確定融入主題,如愛國主義教育、人民觀教育、信仰教育、美德教育,《原理》課主要從學理上闡述,《綱要》課主要從歷史邏輯方面分析;三是精準了解學生的訴求,對學生關心的理想信念、人際交往、誠信教育、價值選擇等問題,教師要全面了解并能精準釋疑解惑。
第三,融入方式要精心設計。思政課教師在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后,也不能生搬硬套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課堂講授,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表面理解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同時靈活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問題導入、專題講授、案例教學、情境模擬、影視觀摩、互動研討、經典誦讀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課下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專題調研,走入文化館感悟文化精髓和文化意志,撰寫專題調研報告,目的讓思想政治教育能有聲有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第四,融入過程要全面協調。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要因校制宜建立特色的校園文化實踐平臺,因地制宜建立校外社會實踐平臺,因時制宜建立網絡實踐平臺。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繁榮校園文化建設,建設文化名片,打造文化精品,可通過開展文化主題教育、紀念傳統節日、知識競賽、主題演講征文、專家訪談等方式,讓學生學傳統、長知識、強認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為了不遺忘社會上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同時也不讓學生做象牙塔的籠中鳥,必須要積極地走進當地文化機構,了解特色的傳統文化產品,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產品的制作,自覺的學習比較中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網站,可讓學生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網站建設,同時鼓勵學生創新實踐作業形式,以漫畫、微視頻方式提交在文化平臺上進行評比,提高了學生參與積極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日益顯著,二者的結合既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和創新,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提升和鞏固。高校應重視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積極應對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多管齊下,多方發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