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廣西 隆林 533421)
民族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是聚集在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以日常生活和勞作為背景所形成的一種舞蹈藝術,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內在的思想情感,加之舞者服飾以及背景樂的不同,使得民族舞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動律”特征是鄉村民族舞的一種基本表現特征,這是由其本身的藝術屬性所決定的,且不同民族舞的動律特征也各不相同。所謂的“動律”,實際上就是民族舞蹈特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準確地把握民族舞的“動律”特征,是對民族舞及民族文化進行全面把握的重要保障。同理,在鄉村開展民族舞教學當中,為了可以深刻理解與掌握民族舞的藝術特色,提升民族舞學習的效果,就必須要抓住其動律特征。以東北舞蹈為例,其動律特征主要體現在擰、抻、碾、扭與韌五個方面,尤其是動作的力度與內在激情是東北舞蹈非常突出的“動律”特征,這些動律特征會以循環和重復性方式在相應的舞蹈中反復呈現,使得整個民族舞充滿了激情與活力,如膠州秧歌就是通過了“擰”和“扭”這兩個“動律”內容來展現出激情與活力等特征,這是該種民族舞表演藝術的精髓,也是展現其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基礎。
“神韻”是鄉村民族舞藝術表演魅力達到一個境界之后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美學特點。從藝術評價視角來講,鄉村民族舞的另一個表現特征體現在“神韻”特征上,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藝術表現內容。無論是舞蹈、繪畫還是書法等藝術表現方式,它們的藝術表現特色與效果和神韻特征之間具有緊密聯系,或者說這是一種最佳的舞蹈藝術展現與表達方式,可以使受眾體會和感受到更完美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受眾的審美感受。對民族舞而言,其表現過程的核心宗旨就是利用形象的表演過程來使受眾切實體會和感受到舞蹈這種藝術形式的神韻所在。為了對民族舞的神韻進行準確把握,舞者需要培養自身的自覺和自省意識,靈活地運用意念來控制舞蹈表演過程中自己的肢體表現形式,切不可盲目地支配、組織與調動自己的肢體表演動作,必須立足于深刻理解與掌握民族舞的內在含義,體會和掌握民族舞的表現特征與內在規律等,有效地展現出其神韻特征。
“形式”特征也是鄉村民族舞表演中的一種重要藝術表現特征,具體表現在鄉村民族舞主要通過肢體動作的科學設計與編排來實現“以形傳情”的表演特色,增強了舞蹈表演藝術的整體表演效果。所謂的舞蹈動作,實際上就是一些基本的民族舞舞蹈動作的連接、運動路線以及最為基本和常規的舞蹈動作姿態等,同時還包括對象外部的基本特征。從這個層面來講,民族舞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具體表現為通過有效地編排舞蹈動作來塑造良好的舞蹈表演形象,力求可以借助形體或線條的靈活編排和設計來塑造出能夠滿足受眾審美情趣的舞蹈動作形式,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最終可以創設出美妙的舞蹈藝術形象。
在鄉村民族舞的教學中,舞蹈教師需要將民族舞蹈的情感與技巧融合性的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肢體技巧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到民族的文化內容以及生活背景,讓學生能夠感受當地的文化,并將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合到舞蹈的內容中,展現出舞蹈的民族魅力。
民族舞蹈的內容同現代舞蹈最為突出的不同就是民族舞蹈本身就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點,這樣的特點就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標志,這樣的標志內容就需要教師在民族舞蹈的教學階段,讓學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不僅能夠提升自己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還能夠提升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榮譽感,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民族舞蹈的學校,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認知程度,還能夠對民族舞蹈今后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時代在不斷的變化,對于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按照時代的背景進行更新,舞蹈人才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就需要有教學方面的內容改革,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民族舞蹈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按照全新的社會教學思路進行教學的升級,并融合到民族舞蹈的教學中,并且,民族舞蹈的團隊構建需要掌握民族文化的不斷變化內容,能夠有新舊文化內容的相互交替,真正了解到民族舞蹈的內在含義。其次,還需要對學生的個性化優勢進行挖掘,并按照優勢進行重點培養,讓學生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方針政策,不同的基礎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的思路以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認識能夠從日常的教學中得到提升,整體性的保證最終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
總之,鄉村民族舞是中國傳統舞蹈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等特征,并且不同民族舞包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道具等要素。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舞的表演特色,提升其表演效果,就需要對民族舞基本特征進行了解的基礎上,抓住其“動律”特征、“神韻”特征和“形式”特征等表現特征,力求有效抓住民族舞的表演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