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典瑤
(唐山勞動技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當前,中職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重視中職傳統文化的教育意味著普惠更廣泛的學習受眾人群,讓傳統文化走進中職課堂不僅有著社會性的重大意義,具體到個人化的中職學生而言,都將是一個重大而嚴肅的課題。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的教師潘蓓曾就中職生的文化素養做了一個小范圍內317 人跨9 個專業的調查。該調查發現,83%的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93%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中等或貧困,71%的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只有10%的學生認為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是當務之急,57%的學生對此不感興趣,認為無關緊要。這些嚴峻的數據都說明了接受調查的學生普遍受教育條件有限,在客觀上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和氛圍,主觀上又缺乏提高傳統文化素養的認識和要求。中職生缺乏傳統文化素養的這一現象不僅會限制自身綜合素養的發展,也會拖累整個家庭實現脫貧的目標。傳統文化是個人(尤其是青少年)認識世界的度量衡,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文化素養的積淀有助于中職學生正確看待世界的視角和面對社會種種困難考驗時的心態,促使其踏實走好人生路,實現學校教書育人的崇高目標。
在中職學校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具有深遠的社會效應,這有賴于社會全體同仁的共識,現就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實踐,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中職校園的實施路徑與培養策略,以供同仁參考交流。
本學期我校聯合承辦了2018 年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與語文核心素養大賽。通過老師們的集體努力,學校獲得了兩項賽校團體一等獎,個別學生分別收獲兩項比賽的二、三等獎,成績喜人,這也是對我們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的一次肯定,激勵著學校的師生再接再厲,努力拼搏。
在我所授課的三個班中,高中低三種情況都有,基礎差班我就通過讀課文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其在課堂發言的信心。中班我會經常發問,通過角色扮演讀課文,組織討論發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我想法。好班我會在介紹作者、背景等知識部分時請學生來講,講解完課文會適度進行知識拓展,組織討論發言,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更廣泛和深刻的認識,并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能力。在組織全校學生參加詩文大賽的過程中,我以大賽為契機,組織指導全校學生形成了學詩文、背詩文的好風氣,并對學生過程性的表現給予評價,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試成績中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的是“授”,學生承擔的是“受”,如何“授”決定了如何“受”。我以學期統考為重點,加大了平時學習表現的評價分,引導學生注重過程性的學習。如在期中考試中,我采取了平時成績占40%和卷面成績占60%計為綜合成績,以分數這一實在可見的考評標準鼓勵學生重視平時的過程性學習和積累,這樣一來,對學生的評價也更趨于合理中肯。在教學和測試的過程中,我特意增加了硬筆書寫的考核,經典詩文的背誦朗讀,每學完一課,我都會給學生整理生字、詞語、成語等,幫助學生增加詞匯積累量,鞏固語文基礎。
在校本教材的編寫與備課上,我發現很多學生在詩文默寫和選擇題上丟分較多。于是,我就繼續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加強基礎知識積累量,以賽寓教,借助各類語文比賽活動,以榜樣和促學的督導作用,進一步提高中職生的文化素養,從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學生在學校習得的文化知識,在校外的具體情況中實際應用就會增強傳統文化的靈活運用,讓知識實現“從生活中來,復又到生活中去”的正向循環。在春節到來之際,我鼓勵學生自己創造春聯作品,讓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產生可以看得見的實際效果,也讓父母親友驗證和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和價值;鼓勵學生參加一些校外傳統藝術的學習和組織活動,不僅鍛煉自己的社會交際能力,也能通過融入一個學習社群以點帶面地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感受傳統文化走進民間的教化、啟蒙意義;參加各種傳統文化專家的講座活動,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大家的人格魅力、精神品格,陶冶自我情操,開拓學習眼界,樹立正確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積極參與中華傳統習俗和節慶盛典,知曉四季時令、春耕秋收、夏種冬藏的地理氣候依據,珍惜光陰愛惜身體,在平凡的日子締造自己不平凡的、豐富的社會生活。
“學不可以已”,培養學生熱愛傳統習俗,自覺傳承優秀文化是每位語文教師的題中之義,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美語言的理解與應用、審美與鑒賞、養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是語文教育者的從業良知,教育好下一代就是打造中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百年錘煉而結出的豐碩果實,具有取之不竭、連綿不盡的精神特性,一旦為中職學生們所掌握,必將深刻影響他們一生的為人處世、道義擔當。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國際化、全球村下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我做起,從不放棄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中職生開始,讓星星之火點燃整個班級,沸騰每所學校,不負罪于古人,不辜負于來者,書寫頂天立地的中華好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