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余家中心小學,重慶 404100)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數學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如何改變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題技能的現狀,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成為了目前廣大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建構過程,而提問的技能水平則是建構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注重提問技能的提升,通過提高問題的有效性,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再作著知識的“搬運工”,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得到發揮,雖然完成了課堂教學的任務,但是課堂教學的質量卻無法提升。造成這種普遍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存在著差異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均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的題型安排不夠合理,缺少層次性,導致了許多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數學的知識點,長此以往,學生則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由于學生的差異導致了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同,這也反映在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因此,教師不能只關注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一味地采用探究性的題目,而是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符合他們層次的題型,難度要適合,要使學生都能夠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提出的問題過難,他們更想通過少數學生的高分來提升班級的名次,這會導致學生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無法獲得提高,不利于班級整體水平的均衡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特點均不相同[1]。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普遍缺少層次性,很多問題相對較難,超出了大多數學生的能力范圍,這容易造成學習興趣的缺失,不利于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層次性,既要能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又要使少數能力強學生獲得更好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了解學生特點及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此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通過教具演示將圓平分成2份、4份、8份……32份,將圓拼成一個長方形,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師:“圓的面積和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有什么聯系?”“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于圓的什么?”這樣在層層遞進中學生輕松的就推導出來了圓的面積公式。
問題設計的科學合理才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而提問時機的把握才是提高有效性的關鍵[2]。設計課堂提問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設計的問題要具有趣味性,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是產生探究的動力,學習的效果就會得到較大的提升。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大小不同的兩個角,并提出問題:“哪個角大?”學生馬上就能指出哪個角大,接著再問:“誰能知道大多少?”這下學生都無法回答,然后教師再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大多少?”學生則一口同聲的回答:“想”,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設計的問題要具有疏導性,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這一般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就可以具體的問題設計出階梯式具有聯系的關鍵性問題,來幫助學生疏導,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加以理解。例如,這道題:“甲和乙的比是2:3,乙和丙的比是4:5,問甲和丙的比是多少?”這對于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無法直接看出甲和丙之間的比,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提問加以引導:“乙在兩個條件中都存在,可不可以將乙的份數進行統一呢?”這時學生的思路一下就變得清晰,會產生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既幫助學生疏導了思維,解決了難題,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路更加的開闊。
結論: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巧至關重要,只有課堂提問有效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