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引言:秭歸縣以屈原為文化主導,成為楚文化的啟蒙地,其境內包含著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多種形式,是開發文旅資源的關鍵地帶。文旅資源開發必要性: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增強區域文化軟實力,推動庫區產業順利轉型,維護庫區人們安心富足。
在資源導向背景下,秭歸縣具有較為豐富的文旅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備受旅游產業開發的限制,區域內部的文化景觀較為分散,尚未形成旅游景觀的產業板塊,文旅資源的開發能力有待加強。屈原故里中關于屈原故事的相關文化素材,尚未取得全面開發與利用,具體包括:屈原祠、屈子井等,造成文化實體與旅游產業相脫節,難以為屈原故里旅游資源提供良好的發展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發展態勢。
秭歸與長江三峽區域的旅游景觀距離較近,并且作為其旅游產業的東起點,應發展成為三峽旅游產業的中樞站,建設其成為長江大壩文旅資源的集散地域,給予其充足的地域性客流,地域如三峽大壩。然而,現階段秭歸存在區域內客流數據不流暢的問題,區域文旅產品開發力度不足、聯動發展能力不佳。三峽多個地區展現了極具特色百姓生活,但是在屈原文旅資源中尚未體現,致使游客難以體會三峽人們生活的艱辛。
秭歸縣內部在文旅開發之間產生的互動效應不良,不僅僅表現在文旅資源挖掘力度不佳。其中文化設施建設問題、配套旅游服務資源開發不足、文化節活動項目的匱乏、營銷策略未完整對接等因素,均作為文旅兩個產業融合不良的直接因素,造成豐富性文化元素難以成為游客的娛樂項目,致使游客來訪秭歸縣地區游玩時,倍感文旅氛圍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文旅產品的參與率[1]。此外,屈原故里風景區素有地質公園之稱,其內在多種草木植物繁盛,尚未與旅游資源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屈原故里文旅產業的發展。
秭歸縣文旅資源開發途徑為:以湖北三峽大壩區域的國際級旅游區、鄂西生態文旅項目為重點,旨在建設國內旅游景區(5A)為方向,以三峽工程為景點襯托,彰顯屈原文化所具有的特色,促進文旅互動,展現旅游資源創新為核心,實現空間布局的優化,促進資源開發機制的成熟發展,擴大屈原文旅產業規模,提升其發展活力,試圖將文化旅游打造成屈原故里文旅區。
1.大力開發屈原文化資源,提升屈原故里文化效應
開展屈原文化資源挖掘機制,保障屈原故里的文化產業資源與旅游機制相融合,發展屈原文旅產業鏈,以屈原祠為主體,將屈原生平資料與相關作品整理成冊,取名為“屈原故里文旅手冊”,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產品相融合,提升文旅產業的經濟效益。
2.整合屈原文旅資源,發揮公園品牌效應
借助屈原相關的文化資源,在文旅手冊內部,增加景點觀賞指南內容,為游客詳細介紹屈原故里、屈原牌坊、屈子橋相關文化內涵,激發人們對屈原文化的追求心態,利用屈原故里文化效應,滋養游客的精神層次,促進其獲取良好的旅游體驗,為屈原故里的開拓性發展提供助力。
1.優化文旅區間,建設旅游板塊。開發拉船景觀活動,帶領游客觀賞三峽區域人們生活百態,促進人們領會屈原故里文旅景色的同時,感受三峽區域人們生活狀態。著重塑造優質的屈原文旅品牌,宣傳屈原故里楚風文化的古典文旅形象;構建西陵峽—香溪兩種景觀途徑,分別為水上交通、宜巴公路陸上交通,以加強沿線景觀欣賞能力,維護景觀資源質量,發展生態旅游項目,形成水陸聯合營銷的旅游產業鏈;以鳳凰山為旅游資源核心,重點開展屈原文化公園的旅游資源,發掘秭歸縣內在的旅游功能,發展其成為三峽旅游服務基地。景區中段以九畹溪為旅游開發核心,實現其與三峽竹海景點整合成一處風景區,并且為其配套開發多種旅游項目,比如廟埡溫泉、鏈子崖;景區西部位置以樂平里為開發重點,開展詩意鄉村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挖掘屈原鎮區域內在的旅游功能,促進香溪河生態景觀獲取優化,使其發展成為與神農架互相襯托的門戶景區。
2.交通銜接,形成旅游線上構架。著力提高旅游容納量,實施旅游交通工程,成為長江三峽、鄂西生態文化兩個地區旅游項目實現融合的關鍵途徑。應以三峽翻壩、宜巴高速公路兩個工程建設作為交通建設起點,重點發展港口與庫區的旅游產業融合,促進其逐漸形成旅游交通主干線;規劃秭歸向外連接的交通路線,構建一條連接香溪長江大橋區域的旅游路線(南北走向),促進屈原文旅風景區具有較高旅游客流承載能力[2]。
以突出屈原文旅特色為重點,提升文旅兩個產業的互動融合能力,借助六大要素開展文旅資源開發,促進屈原文化融合在景觀內,景觀具體表現為村鎮部落、風景區、酒店餐飲、游艇項目、特色產品等,逐漸發展成文旅產業集群。與此同時,借助屈原故里風景區的珍稀植物,加強文旅產業融合,比如香樟樹、羅漢松等,將草木植物按區域開發成旅游資源,建設游客觀察通道,減少游客對自然景觀的傷害,提升屈原故里文旅資源的鑒賞范疇,以此加強屈原故里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提升文旅互動活力。
綜上所述,屈原文旅產業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應與生態保護為主,結合資源優勢,全面啟動循環化經濟產業鏈,逐漸發展成為環保與文化相融合的產業體系,倡導精神文化傳承,實現文旅產業與生態環境兩者互動的雙贏局面,營建鄂西區域旅游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