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晨華
(鄭州西亞斯學院建筑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隨著民辦高校的發展壯大,各個專業的建構和發展也逐步完善,專業之間的交流融合日益頻繁,民辦學校學生思維整體較為活躍,普通教學方法越來越難以適應學習方式多樣化,而且課堂紀律維持也越發困難。目前除專業學院外,全校也會根據專業需要開設藝術類課程,甚至一些專業學院因為專業課程需要也要開設,例如學校的公共課程、建筑學院的專業基礎課程等。目前,除了有專業美術基礎學生外,又出現大批非專業學生需要進行美術學習,對于非專業學生,常常偷看其他書籍,或做其他作業,面對美術活動卻不投入,個別基礎差、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甚至會消極對待,干脆不畫,老師“軟硬兼施”,效果卻不明顯。因此,如何提高美術課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興趣也是民辦高校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由此可見,教師該如何駕馭課堂教學這一教學主陣地,如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高水平的專業發揮,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課題。尤其是作為當前職教教學中的所謂基礎專業課教師,這個問題更為突出。
我國美術教育從本世紀初開始,高等美術教育則是從20世紀30年代以后開始,總的來說,我國的美術教育沒有擺脫以寫實作為唯一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思維僵化。感覺遲鈍,也缺乏創新精神。如果這種忽視美術本質的單一性、填鴨式的教學現狀不能得到及時的改變,我國高層次的美術教育發展將會大大受到制約。
(一)藝術觀念意識的誤區。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沖擊著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體現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藝術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丙方思潮的影響,各種不良的現象和思潮逐漸出現,如一些藝術院校不顧我國的國情,不切實際地引進一些看似時髦前衛的西方現代藝術理念并當作對學生新的審美和評價標準.使得學生對藝術本質,藝術創作規律缺乏正確的認識甚至鑿解,這對于學生價值觀念和創作意識的形成起到了錯誤的引導作用
(二)教學培養目標的誤區。
當前高等美術教育單一的知識化傾向非常明顯.美術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品德修養的培養,這樣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學生人格素質的不健全。另外高校美術教育對學生藝術理論和藝術修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是培養學生一般化的操作技能,殊不知缺乏對美術理論認知和理解的美術技能培養制約了學生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美術藝術的本質,并限制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教育的實質作用是將根據每個人學習特性以及實際所需,通過系統地學習來引導與培養其成才,最終完善與實現其自身價值。如今國內大部分高校的美術教學目標將世俗的價值觀為導向,完全是以利益為核心。把精神產品迅速商品化已經成為很多美術學習者的耳標,因此出現了一些不重視藝術素質修養而純粹注重經濟效益“藝術刨新”。對藝術內在底蘊深入了解的基礎是建立在開闊的藝術視野、全面的藝術理論、扎實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可以打造出更加完善與具體的藝術教學體系。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
美術課程改革與美術教學體系優化來推動美術教育的快速發展是遠不足夠的,發展的核心應該放在培養出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美術專業中青年教學骨干力量。
(三)社會實踐應作為主要課程來抓
縱觀國內美術教育發展史,可以看出美術教育對與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絕對是國內美術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為多種客觀因素,社會實踐始終沒能正式的成為一種美術教學學科。首先,在大多數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中都是以校外寫生為主,這樣的方式僅僅讓學生有種觸碰大自然的感覺,而并沒有對社會實際現狀與日常生活有任何深入的了解,這并不算成功社會實踐。其次,對于美術校外實踐教學活動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與全面的籌劃,很多時候,僅僅是走個過場。美術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與實質教學作用的美術教學學科。
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是實際教學中,嘗試用音樂的方式和元素融入美術教學中,以空間形式存在的美術藝術形式,是針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精神需求而差異化存在的,是促使社會個體形成全面人格、促進整體發展的存在。在提高審美意識、引導參與文化傳承、培養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促使創新習慣等方面意義重大。
(一)在教育實踐中美術類教學的“割裂性”體現
自太古時代的自然文化,到古代社會的人文文化,直至現在因工業文明而起的科學文化,文化傳承不息,對社會影響甚廣。其中,屬于美術范疇的文化是其重要組成,包含了建筑、雕塑、繪畫的視覺藝術與語言藝術、聽覺藝術等并列為美的藝術,美術類教育在高校課程中存在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時至今日,美術類教學實踐卻體現出“為教而教”的“割裂”。
(二)教學活動存在著背離藝術創作的本源性要求
作為“視覺藝術”“造型藝術”而存在的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的形式,其價值體現在對于審美觀念的表達、美感兼實用的創意(情感體驗、道德感化、宣泄治療) 等方面,是滿足人與人、人與物的價值訴求。但現實的美術類教育過分注重課堂,將教學囿于技能表現,從教學本質上背離了滿足現實生活需求,植根生活的教學社會實踐,允許創作者個體內心感性體驗表達等基本學科訴求。
(三)學科之間的相互融通不暢,將美學的整體性阻斷
藝術的本源都是相似想通的,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的特性,美術類專業的課程不應回避詩歌、戲劇,特別是音樂。美術教學的學科性過強,直接導致專業孤立存在,將其他旁支學科擋在“門外”,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形象思維、美感意識,乃至全面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美術課堂變得形象具體,而非憑空臆造;發揮音樂特點,實現美術類專業的音畫多元。
(一)藝術之間的美學感念是相通連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聞一多先生曾提出過關于新格律詩的“三美”美學理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闡釋了詩歌創制在韻律、意境、畫面感、結構形式等方面的考量。由此,美術與音樂這對有著相似“基因”的藝術形式,在符合各自美學理念的基礎上,應廣泛的實現融通、相互促進。憑借樂音而形成的音樂,與美術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存在差異,但源屬相似的兩個學科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音樂與美術在創制和審美活動中是緊密聯系的。
音樂藝術與美術藝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相得益彰。作為時空藝術存在的音樂與美術皆是作用于受眾大腦,從而在審美中引起思維想象的成功的美術類創作給人以美的享受,從畫面、或者雕塑、或者工藝的色彩構成、肌理、線條、結構等感受到具有音樂創制性的韻律、節奏之美,反之,能夠引起受眾共鳴的音樂作品,必然也是通過自有的表現形式,實現了畫面感、形象性,才獲得其對欣賞者的情感俘獲。比如,色彩在視覺藝術中是具象的要素,而在音樂這一聽覺藝術中卻是與內心世界相連的抽象概念,充分利用了色彩構成在美術領域的情感屬性:淡綠色——平靜的小提琴中音;紅色——小號;紫色——英國管。源自于音樂藝術的節奏要素,在美術創作中同樣適用。在美術中,以繪畫為例,音樂節奏的相似表達為層次,色彩的明暗、純度等的變化,透視中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線條的曲直變化在繪畫上形成了視覺節奏的差異。
(一)根據不同的美術教學內容,選擇與之風格相適的音樂創設教學情境音樂的選擇很重要,選擇得恰當,能醞釀一種較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選擇得不好,反而會干擾學生的學習情緒。選擇樂曲應考慮學生的欣賞水平,既不能是庸俗的“下里巴人”,也不能是高深莫測的“陽春白雪”。
(二)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地穿插音樂在課題導入穿插音樂,樂曲要選擇具有形象性、情趣性的,曲調要優美,使學生一聽就自然而然受到吸引,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在民辦高校教學中,音樂之于美術教學——實現藝術完整性的時空互補。利用音樂時間感、情緒性、感染力強的特性,促使美術教學的豐富性。將音樂要素引入美術教學,實現聽視覺藝術的相互促進,將美術課堂豐富起來,利用可見、可捉、可觸的手段,實現在視聽環境中完成教學過程,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實現作品的價值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