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梅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委黨校,云南 昭通 657200)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人口流動逐漸加快,農村基層傳統的血緣和親緣關系逐漸淡化,農村各種思想交匯,各種矛盾開始凸顯,農村基層公共管理隨之發生較為深刻的變化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但是,農村基層政治建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持續創新農村公共管理職能,提升公共管理績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管理組織和政府部門對農村經濟的調節作用,促進農村社會事務不斷發展進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早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同樣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這也是農村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能。長期以來,我國長期存在城鄉社會保障差異化問題,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社會發展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為新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供社會保障,解除農村居民的后顧之后,需要通過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完善社會保障。同時,隨著城市資本進入農村,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遭遇新的挑戰,也需要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生態保護職能,為環境保護提供監督與管理。
農村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的發展。農村公共管理通過發揮政府職能,一方面調整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價格,促進農業生產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以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形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調整農村社會收入差距,促進農村社會公平。同時,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為農村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優化農業發展市場秩序,引導農村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有效促進農業和農村的持續健康發展,穩定農村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是讓農民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政府通過公共管理職能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對發展過程中不利于保護農民利益的行為進行規范,保障農村社會穩定。具體體現在政府相關制度的實施與執行,新農村新制度、新標準的制定,以深化農村社會制度改革,保障農村居民在土地、財產、醫療以及教育等相關方面的合法權益;另外,解決新農村建設出現的新問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為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供幫助與咨詢,逐步消除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民利益的限制,推動農村社會全面發展。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投入主體和執行主體,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公共管理的主導方,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強化政府對公共管理政策的執行能力。明確政府各部門分工,積極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村居民等,整合各項資源,優化農村公共管理資源分配,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同時,簡政放權,建立服務型政府,增加政府協同辦公投入,減少政府公共管理服務流程,降低農村居民負擔。農村居民委員會是基層農村自治組織,要著手降低村集體組織的行政屬性,發揮農村自治組織的服務職能,加大力度懲處農村腐敗問題,增加農村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提高農村居民對公共管理政策和項目的知情權與參與權。
鄉村振興是農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環境的全面振興。因此,應該轉變以經濟發展為主的公共管理目標與理念,回歸農村基層公共管理的職能,發揮公共管理效用。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在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上,要注重向其他方面傾斜,重點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治理體系,發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重視新農村文化設施與文化項目建設,保障農村全面發展。而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戶的農村地區,則要注重各方面平衡發展,改變以往先發展經濟后發展社會的公共管理路徑,以全面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
首先要建立農村基層公共管理主體責任制。由于農村公共管理涉及面廣,內容較為復雜,政府各部門間協調容易出現困難,各部門交叉管理容易導致責任缺位,降低整體效率。因此,針對不同的公共管理目標,需要采用主體部門責任制,建立主體責任部門領導下的協同合作機制,以打破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推諉的弊端,整合政府資源。其次,要建立公共管理動態過程控制與監督機制。一方面,對公共管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查與管理,避免相關資金的擠占、挪用等現象,在管理上保障政府資金投入的透明度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實施政策執行的過程管理和結果評估,強化過程控制,及時糾正政策執行偏誤,確保公共管理方向正確。同時,發揮社會組織和農村居民對相關項目的監督職能。
農村基層公共管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以目標為導向,層層分解,層層下達,將責任、權利與利害關系明確至各部門、各工作人員,還要針對農村發展程度的不同,明確總體方向,采取動態靈活的實施方法。同時,要采取動態考核機制,改變重結果忽視過程的考核方式,提高過程績效權重,結合公共管理監督機制,合理制定考核目標,前瞻性的推動整體目標的最終實現。另外,要發揮績效考核對公共管理人員的激勵作用,挖掘公共管理人員潛力,充分發揮相關人員的積極性,鼓勵創新,提升農村公共管理整體效率,促進我國農村基層公共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