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忠敏
(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十三小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呼聲變得尤為強烈。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僅僅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聚焦在如何提升學生的應試分數上,對于其他能力的培養則顯得不甚上心。而在新形勢下,質疑能力成為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焦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值得探究。
質疑能力是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質疑能力,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舉一反三,也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本就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溫床”,對教學意義重大,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各項數學思辨。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蘊含著很多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學科之一。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想被完全束縛,整個學習和思考過程完全按照教師的預定目標進行。整個過程看上去死氣沉沉,沒有一點的個人要素。而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漸打開,思考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的與眾不同。原先毫無生機的數學課堂逐漸變得生機勃勃,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也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和扭轉。第二,能夠讓整個教學成效全面提升。質疑能力的培養給予了學生更多學習的主動權和參與權。原先在課堂上只當“提線木偶”的學生一下子有了新的認知點和集中點,且原來渙散的狀態也慢慢集中了起來。如此一來,學生的注意力一旦集中,教學效果也自然“蹭蹭蹭”地往上漲。
想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欲望的激發首當其沖。欲望其實就是一個人進行不斷學習的原動力,一旦有了欲望,整個狀態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小學生本就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特定的場景激發下,質疑欲望勢必會如同泉水般不斷涌出。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為學生量身定做專屬于他們的質疑學習情境。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對小學生來說都是不錯的方法,且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情況靈活使用。如此一來,原本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親近”了許多,一個個知識點被成功轉化成了一個個“疑團”,帶著這些“疑團”,學生整個學習勁頭也會逐漸高漲起來。例如,教師在進行“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巧妙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質疑欲望,9可以被3整除,27可以被3整除,那么123、132、213等等這些數能被3整除嗎?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生心中產生了無數個疑問,帶著這些“問號”,后面的學習自然就是順風順水,水到渠成。
想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方法的掌握至關重要。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且不強,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過分“好高騖遠”或者是“揠苗助長”的話,那么不但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反而會讓學生厭倦整個學習過程。筆者在教學中就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激發質疑能力的方法:第一步為引導聯想。引導聯想是質疑的“起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去質疑新的問題,進而全面掌握相關的學習知識與內容。第二步,掌握猜測。猜測是發現問題的萌芽階段,這里所指的猜測并非是毫無根據和毫無理由的胡編亂造,而是基于知識理論為構建的主觀預測。通過有效的猜測,質疑能力的提升也漸漸變得有章可循。第三步,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質疑。有了之前知識的累積之后,終于到了質疑“這個重頭戲”階段。有了之前大膽的猜測,現在就可以嘗試著將自己心中的猜測講出來。此時,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安排和技巧設置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道出來”。久而久之,這其實就是質疑能力的逐步形成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過程,這其間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的努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其中,質疑能力過程中好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持之以恒方能最終成型。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激疑。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消極狀態的時候,教師不應該“放任不管”,而是要通過各種巧妙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質疑欲望,讓學生的思維模式徹底打開,后續學習能緊密跟上。第二,導疑。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質疑,在不斷質疑的過程中不要“跑了題”、“偏了方向”。例如,教師在進行“比的基本性質”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質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質疑的點自然也是千差萬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行適當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得到最佳的思考答案和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是一個過程十分復雜的事情,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新認知和審視質疑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學生的質疑能力才能穩步提升,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才能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