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云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樂居村地處滇中高原中部,所在區域山峰錯列,形勢險峻,但是卻能夠建立起傳統村落,這其中的建筑方式、布局智慧以及村民們的生存智慧值得深入思考。可見,向鄉土建筑學習是必要的,這種面對自然災害、地理位置和地勢條件限制的應對智慧實踐是最真實可靠和具有操作性的[1]。
昆明市的樂居村分為一大一小,同時處于昆明市的龍潭社區的西北方位。大樂居為傳統村落,本文所提樂居村即指大樂居。村落依山而建,與當地山形相融合,樂居村在其村東有公路連接,并且山體海拔較低。而在樂居村的西部地區,和安寧、祿豐、富民、五華這四個鄉鎮相連。作為擁有六百余年歷史的彝族傳統村落,在2013 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村落建立
樂居村中的大樂居村的歷史由來源自于昆明市的拓東城。公元七六五年時相傳云南王之子在此處建立了拓東城,成為重鎮。據《龍潭志初稿》記載,元末明初,先有少量先民在今樂居村地址居住,經過一定發展形成小村,之后有大量彝族先民遷入龍潭地區。
2.村落發展
唐代時,云南一片地區是由南詔王所統治。隨著云南地區與唐朝政府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經濟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也開始踏上高速發展的道路。
從風俗習慣方面看,父系制家庭是大樂居村的典型家庭制度,大樂居村的姓氏習慣還是以李姓為主流,以大家的宗主為核心,小家開花散葉。子女后代經濟獨立后仍然會選擇與父母住在一起,這是本地的傳統習慣。[2]
從生活方式方面看,飲食以米飯為主,并喜飲茶。村中的勞動分工為男重女輕,長幼為輔,成年男女一般吃過早飯便外出勞動。
從宗教信仰方面看,本主教源于道教,各地區的崇拜對象不相同,在大樂居村,他們的崇拜對象主要是歷史上流傳的豬,雞等家禽。
從建筑方面看,土掌房是彝族原始房屋建筑形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融合漢四合院建筑風格精華,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中逐漸形成了被稱為“一顆印”的與當地氣候相適應的傳統民居。
整個村落坐落在一座山勢較緩的山坡上,前方開拓出了較為曠闊的農田,而村落后方則是村民取水之處,其中的水順流而下,時間推移之下就變成了村口的永勝河,從此形成了盤山繞水的坐落格局。而村落的建筑則是依然沿著山勢向上修筑,充分考慮了勞作的就近性以及古代防御的安全性。有河谷、田現于村前,有耕地、山林置村后,給樂居村帶來了豐富的生存土地資源。這種建筑格局完全闡釋了彝族建筑文化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
從樂居村布局形式來看,單體呈現出散點分布的特征,整體村落布局體現出集中分布的特征。[3]
村落的總體格局在順應地勢的條件下,同時參考了平行等高線以及垂直等高線兩種建筑搭建方式,呈現出來一種極具特色的動態村落布局形式。這使得修建完成的村落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了當地居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一種天人合一的樸素建筑觀念。
大樂居村落的少數民族對于當地的土地的使用方法,極具“上面宜牧、中間宜居、下面宜農”的特色[4]。在他們的土地利用規劃中,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被分為了三個等級:“上面”即一級,是較為肥沃,臨近水源的土地,肥力較強,是適用于農業活動的土地;“中間”即二級,土地較為平整且連為一片,適合搭建民房:“下面”即三級,是其他不適于耕作以及居住的土地資源,一般用于種植果林,用作放牧等。
樂居村中完全采用“一顆印”的建筑格局的院落。門廊之下一般修筑走廊,作為家中娛樂休息的場所。另外,受舊時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正門不會開在院落的正中,而是會稍微偏一點點。同時,由于磚土結構的受力影響,傳統的“一顆印”的建筑格局具有墻體厚重,開窗較小的顯著特點。
樂居老村秉承隨意樸素的生活環境觀,以人居環境適應性為導向,在保持村落的生活簡便和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建筑形式和經濟能力同村落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不斷地相適應融合。[5]
總結:隨著現代文明將化學農業與商品經濟帶入鄉村,大量村落陷入環境污染、經濟衰退乃至人口流失的現實困境,所以在發展文化旅游和發掘聚落獨特的文化空間的同時,保留聚落原有狀態的前提下并活化場所空間更能保留鄉土聚落的原真性。同時,也要運用當地場所精神元素,重塑旅游開發理念,回歸到聚落原真性的前提下進行建設,才能正確的引導村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