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燕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能夠熱愛教育事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無私奉獻,牢記為國育人,為黨育才歷史使命,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傳授知識,指導科研,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當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師德高尚的的優秀教師和先進模范人物,比如2020 年被教育部、中宣部評為“最美教師”的復旦大學教授張文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高文銘等,已然成為高校教師的學習榜樣。高校教師們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奉獻精神,也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尊重和贊美。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市場經濟的沖擊和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一些高校教師出現了失德失范行為。
有的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文化不信任,向往西方國家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中引用的資料圖片不是我國主流媒體報道的,而是把網絡微博和國外別有用心的網絡言論當成真理;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恣意妄言,曲解黨和國家政策,甚至發表了丑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形象、詆毀英雄模范人物、損害國家聲譽等不當和錯誤言論,不僅忘記了身為高校教師的歷史使命,而且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在學生中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
由于科研成果與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優等待遇緊密相關,有的教師為達目的,不惜抄襲他人論文,重復發表論文,或者過度引用論文,把多篇他人論文組合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引用他人論文時不加注釋,有的教師不進行實地調研假造數據資料,有的教師還把自己所帶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據為已有,甚至在評職稱時遞交造假材料等等。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高校的教學方式方法日益呈現多樣化,慕課、翻轉課堂、線上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不斷涌現,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有的高校教師,跟不上新時代教學要求,固守傳統教學方法,不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不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只求完成課時任務,不關心學生是否真知真學真懂,課余時間不做教學反思,課間休息時間熱衷從事炒股、經營微商、網上購物、玩游戲等與工作無關事務。不敢強調課堂紀律,期末考核全給學生及格以求一片和諧。
近兩年曝光的高校老師失德案例中,有部分是不注重師德修養,法律意識淡薄而產生的違法違紀行為。比如在學術交流群辱罵學生,索要收受學生禮品禮金,收取學生考前輔導費用,對女學生進行性騷擾,與他人有不正當關系等,此類影響非常惡劣。
雖然高校教師失德行為是極少數,但因其危害性大,所以高校教師失德現象還是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
在古代,老師是“天地君親師“之一,備受尊崇。高校教師更是學歷層次高,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代表,國人有著尊重知識文化,尊重讀書人的文化傳統,因此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失德行為雖然只是涉及個別教師,但卻會引起公眾對整個高校教師群體的負面評價和懷疑,失去對高校教師的崇拜與敬仰,導致高校教師的威信下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高校教師通過知識傳授,指導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向社會傳遞著真善美,抵制假丑惡。但少數高校教師出現的道德失范行為,無法起到社會道德的引領作用,反而會危害社會風氣,與我們當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我國高校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責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老師做為教育教學的高級專業人才,做的是鑄魂塑人的工作,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和感染學生。個別教師失德的行為,會扭曲一批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還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傷害。高校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公眾對教師品行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職業道德,公眾也會對教師失德行為特別敏感,發出“這種品行的教師,如何能培養好孩子”的疑問,使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遭到質疑。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校教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樹立威望,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黨和國家政府歷來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非常重視,自2011 年開始,陸續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明確了高校師德建設的主體責任,給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各高校在師德建設方面,也根據本校的管理實際,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對師德建設提出具體要求,對教師失德失范行為實行問責。比如,許多高校對教師資格申報、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方面實行師德師風表現一票否決制,建立師德評價制度,讓師德評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當前高校教師失德問題,雖不是主流,但是在網絡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助推下,越發引起社會關注,給公眾造成失德教師屢禁不止,越來越多的假象,引起公眾焦慮情緒。雖然從國家層面、學校層面都對師德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和規范,但是高校老師失德行為是多樣化的,如何對每一種失德現象考評都予以具體量化?如何才能從源頭開始杜絕失德行為的發生?如何使高校師德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等等,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相信在高校教師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會形成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淡泊名利、勇于創新的師德師風,高校教師也會真正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