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留梅
(河南省桐柏縣中等職業學校,河南 南陽 474750)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作為基礎性課程,其多面性、拓展性、實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學生學好本門課程,對于自身專業基礎及未來專業學習都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在教學本門課程的時候,要傾向于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考、勤于實踐、善于轉變,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靈巧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課堂上直觀、引導、啟發式講課,促使學生深刻透徹地把課程知識點完整掌握,再通過實際操作把所學理論和概念轉化為自身牢固的技術基礎,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由于其本身具有理論濃縮、實踐學習、內容頗多、課時有限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時須靈活地把初學的理論無縫應用于實踐操作中。這與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有所區別,部分學生因此不能轉變過來,導致對該課程知識點的掌握不到位,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而電子技術基礎是必修的基礎課程,掌握度的深淺將會直接影響后面課程的學習。本文就此狀況,深入研究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方向與技巧。電子技術基礎應用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對于電子技術工作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關專業的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符合時代趨勢的發展潮流,也能為其他課程提供優良的知識基礎。正因如此,電子技術基礎課有廣泛的知識面,相對內容也比較多。而實際課時卻相對較少,重心還需要放在實踐課上,所以真正用于引導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度、吸收度、學習進度都會因此受到較大影響,無法將短時間內接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隨之而來的實踐中,教師也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擁有極強的實用性,因此必須讓學生通過實踐,轉化所學到的知識理論。對應于所教的知識內容,開展、設計各類實驗,教師演示實驗范例之后,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對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跳出課本之外,回到生活中來,也能讓學生把理論知識有效轉變為自身技術。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標準型、示范性、指導性的教學戰術藍圖。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實際教學中,教材的作用是對進行知識點規范化、標準化、流程化。教師必須圍繞教材,以學生為本選取教材,制定緊密有效的教學計劃。所選教材要基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特點,強調其實用性、針對性,符合自身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要給教師一定自由運用的空間,便于教師因人施教,根據實際教學進度、教學效率來靈活施教,便于穿插額外的教學方法,也給到學生學習、吸收、消化、轉化的空間。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知識面廣,強調概念性和理論性,生澀難懂。教師單純的講解課本里的理論知識,學生很難理解、吸收并消化抽象的理論及概念,即使課上聽懂了教師對理論的表述,也并不能透徹掌握該知識點。教師需要通過更加直觀、形象的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快速理解、強化記憶、大腦演練,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動畫、影視片段、音頻、生活案例來直觀表達知識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興趣,還能讓學生對知識內容一目了然,拓寬學習視野。
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想讓學生更快地對知識點進行吸收、消化,除了讓學生聽懂課堂內容,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集中精神面對知識點。在面對一個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點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初步理解淺層次的內容,然后由淺至深地引導學生積極探討,激發學生好奇心,在適當的時機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直面知識點內容。例如,從最簡單的基本電路講解,具體分析電路構造及運作原理,引導學生自行查找示范電路中的問題,并協助學生完成解決的方案,最后教師詳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疑惑,師生共同對改進后的電路方案的優劣做出總結,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改變電路結構會對電路性能產生的影響。這樣結合了推進式教學、引導式教學能讓學生對抽象的知識點產生興趣,也能讓學生快速掌握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熟悉電子技術教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在給學生講解電子技術知識點之前,可以穿插講解電子技術學上的歷史事件或者人物。便于學生了解電子技術的開端、發展,從而思考其創新、未來。也能教會學生在學習時用歷史經驗來看待所學的知識和問題。例如在講解電子線路規律的建立過程時,假設場景,讓學生來當科學家,該如何克服出現的難題,從而穿插科學研究過程所遇到的問題,以及真正的科學家是運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思路來克服的,未來遇到問題,又該從哪個角度去分析,解決。這樣來引發學生對于專業、技術、知識、困難的深思。
總之,學好本門課程其實是教師與學生間教與學的一個互動過程,既要求我們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要求我們有科學、適宜的教學方法,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扣學生興趣,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探究、發現和運用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情境任務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應用。好的教學方法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從而實現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的有效教學。